新华社石家庄4月2日电(记者郭雅茹)“9点,这个棚的滴灌系统会打开,浇早晨的第一遍水……”随着气温回升,河北雄安新区田间地头春意盎然。在位于雄安新区端村镇关城村的雄安新区5G数字化智能果蔬生产基地的蓝莓大棚内,技术员刘帅给记者展示着手机屏幕上的指令。
刘帅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是一款数字化管理操作系统。据他介绍,基地根据不同植物习性,提前设置了浇水、施肥等操作时段,达到设定的条件后,系统会自动运行。
2022年,关城村成立村集体公司,推动数字化农业项目发展,ope体育入口项目集成5G技术、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
大棚内,水肥一体化管网摆放有序,温度、湿度等传感器间隔有序地分布其中。设定时间刚到,智能浇水系统开始运作。
“传感器相当于微基站的‘眼睛’,ope体育入口收集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数据,传递给5G微基站。作为‘大脑’,微基站会根据之前的设置,将指令传递给控制柜的工业网关,ope体育入口然后进行拉起棉被、浇水等操作。”刘帅说,过去人们凭借经验判断,会有误差,通过使用5G智能装备等技术,可以更加精准。
近年来,雄安新区稳步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建成了一批数字化农业园区。2024年,雄安新区农业农村局通过实施“雄安新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示范应用场景项目”,落地打造植物工厂应用场景、基于AI大模型的“雄小农”智慧交互场景等,夯实智慧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
来到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镇的雄安智慧农业科技园玻璃温室,一株株番茄在自动化设备的“帮助”下茁壮成长。玻璃温室顶部的天窗、幕布接收到环控系统的指令徐徐敞开,正压通风设备正在运转。“温室顶部覆盖材料为漫散射玻璃,可以将直射阳光均匀地散射到温室内部的每一个角落,消除直射光产生的强烈影响,从而促进植物的均匀受光,减少植物生长不均的现象。”河北雄安容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立民说。
雄安智慧农业科技园一期占地面积550亩,是一个集科研、育种、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管理培训于一体的数字核心产业园。
在温室里,记者看到,番茄全部采用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技术的使用和半封闭的种植环境隔绝了绝大部分外界病虫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环境控制系统及绿色植保方案,最大程度保障食品安全。”张立民说,相对于传统日光温室,这里的玻璃温室节约土地资源50%、节省人工40%以上、节水率60%以上、节肥率50%以上,单位面积产量增加400%,劳动生产率提高75%。
原产地湖南的辣椒也依靠智慧农业,实现了南椒北种。在西里村辣椒种植园区内,绿色的辣椒挂在藤上。河北雄安阳雀湖西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统保告诉记者,公司的辣椒种植园区共1100亩,全部种植阳雀湖辣椒,“阳雀湖辣椒原产地湖南,北方很少种植这个品种。”
和传统粗放式种植不同,在辣椒种植期内,从气温、湿度到土壤墒情,大棚内的各类数据,都受到了物联网设备的实时监控。不仅如此,园区和大棚内还安装了虫情监测装置、病菌孢子收集装置。“通过这两个装置,可以测量环境中害虫、空气中病原物和病原菌的密度和种类,汇集到系统里,进行初步统计。如果密度过大,系统就会发出预警。”秦统保说。
再过几天,种植园的辣椒即将迎来采摘季。“最适合的采摘时间只有4天左右,我们目前正在尝试研究人工智能辅助生产种植。如果技术成熟,我们下一步将引入AI协助采摘。”秦统保说。
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经验与数据有效配合,服务与需求精准匹配,在这片涌动着智能与创新的“未来之城”,各种高科技手段逐渐融入到农业生产中,给农业丰产丰收带来更足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