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ope新闻 分类
ope体育种植知识农业种植论文范文发布日期:2024-01-19 浏览次数:

  ope体育ope体育ope体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技术,具有投资少、产量多的优点,在农业种植领域中广泛应用生物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有效提升我国农作物产量减少资金投入,也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并且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因此,生物技术对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可以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随着生物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领域中,即通过将某一农作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另一农作物上,以达到提高农产品产量、产品质量的目的。转基因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某一农作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并重新组合,最终将其导入到生物体内,其中,目的基因的提取是转基因技术的核心,据调查了解,当前农业种植中应用最多的生物技术则属于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对农业种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种植领域中,常用的基因有种子贮藏蛋白质基因、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等,由于植物中提取的目的基因具有良好的性能,因此,利用转基因技术提取植物中的目的基因,并将其转移到另一农作物上,不仅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也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因此,转基因技术应用在农业种植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对生物技术的不断研究,转基因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规模也会逐渐扩大,据资料表明,当前转基因类植物的种植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在我国农业种植中,利用转基因技术种植的植物面积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除此之外,在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最为突出的则属于杂交育种技术,杂交育种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比,其操作更为简单,在农业种植实践中,杂交育种技术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组织培养技术组织培养主要工作原理是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利用人工诱导的组织培养技术,这就要求植物细胞需要处于无菌的状态下,才能确保植物细胞得到良好的发育,最终生长成完整的植株。将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中,既可以加快植物繁殖的速度,也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内培育出满足符合当地农作物生长优良品种,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病毒对农作物幼苗的侵害,因此,针对组织培养技术对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在今后的农业种植中,应大力推广和运用组织培养技术,但是,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在植物组织培育中,培育植物的阳光温度、湿度等应满足植物组织培育的条件,并且培养基组成结构、pH值等化学条件也应符合标准要求,有效控制外界因素对植物组织培育的影响,为植物组织培养发育提供优质的条件,并且在初代培养外植体过程中应做好外植体褐变处理工作,由于外植体在接种过程中容易发生褐变现象,然而,褐变现象的出现将会影响植物外植体的培育,所以,做好褐变处理工作,以保证植物培养工作顺利进行。

  通过分析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运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在生物技术研究中,应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并扩大其他生物技术的研究,如光合作用、生物固氮技术等技术的研究,突破现阶段受科研水平限制的因素,使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

  植物和动物来源的肥料。作物的秸秆,使用前需与动物粪便混合使其充分腐熟;满足堆肥要求的畜禽粪便;自然海草或物理方法生产的产品;自然环境下的木灰、木屑、木炭以及树皮等具有腐殖酸的物质;不含防腐剂的动物皮毛、骨头、肉等,以及其他食品工业的副产品,使用前经过发酵处理或堆制;蘑菇生产的培养废料堆肥;草木灰;未添加化学物质以及未经化学处理的鱼粉与饼粕。

  矿物来源的肥料。由于有机农业中不同农作物对于肥料的需求不一样,例如,有的作物需钾较多,有的则对磷肥的要求较高。因此不能单纯依靠有机肥料进行调节,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借助无机矿物肥料进行施肥,以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矿物来源的肥料有:天然的未经任何化学处理且未添加任何化学物质的磷、镁矿粉,石膏、白垩、石灰石、黏土等;氯含量低于60%的由物理方法获得的钾矿粉;未经任何化学处理及未添加化学物质的窑灰;硼酸岩、钙镁改良剂、氯化钙、氯化钠、泻盐类以及天然硫黄等。需钾较多的农作物需多补充钾肥,需磷较多的作物则可以补充煅烧性磷肥或磷矿粉。另外,白云石、石膏、石灰等经过处理之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施用,平衡土壤的肥力。

  微生物来源。微生物来源的肥料是指利用具有生物降解作用的的微生物的副产品或者天然存在的微生物配制成的制剂作为肥料。目前,有关微生物来源的肥料研究越来越多,它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能促进有机肥料的分解,具有固氮、解磷、解钾作用,还能通过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菌群的数量来改善农作物的营养,有效抵抗害虫的危害,促进作物的生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微生物来源的肥料有硅酸盐细菌、根瘤菌、放线菌等。

  利用蚯蚓培肥地壤。利用蚯蚓培肥土壤具有很多优势,它能促进有机质的腐解和养料的释放,疏松土壤,死亡后能为土壤增加含氮量。

  除了增加肥料的来源,以满足作物对肥料需求的差异,缓解土壤供肥的矛盾,在施肥的时候也要把握一定的施肥技术,做到科学合理施肥,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

  合理耕作。合理耕作,改善土壤的耕层以及地面状况,促进土壤的水、肥、气、热之间的相互协调,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发育以及生长的土壤环境。疏松的耕层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保墒以及有机养料的转化。合理安排农作物的布局,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壤的肥力,通过合理轮作、间作和套作,如与豆科作物间作或轮作,可以利用豆科作物的根瘤菌来固定土壤中的氮素和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从而更利于下一年农作物的生长。除此之外,合理的排灌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的水分,有利于土壤肥力的调节。水分是土壤中最活跃的因素,它的排灌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

  根据有机肥的特性进行施肥。由于有机肥各种养分的性质以及含量差别很大,因此在施用的时候要掌握不同肥料的具体施肥技术。除了作物秸秆之外,其他的有机肥料一般进行堆沤处理,保证充分腐熟才能施用,尤其是鸡粪、饼肥等具有高热量的有机肥,以免出现烧苗现象。人的粪尿含氮量很高,是一种速效有机肥,因此比较适合在追肥时使用。但同时人粪尿中含有氯化钠,有机质含量比较低,还可能带有一些寄生虫卵和致病微生物,因此,施用之前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忌氯的作物施用量宜小或不采用人粪尿,以免降低作物的品质,例如使烟叶的烤烟质量和燃烧性降低,瓜果味道变酸、生姜辣味变淡等。还需要对土壤补充磷钾肥,施用一定的堆肥、厩肥和沤肥等有机质丰富的肥料以弥补人粪尿中有机质在土壤积累过少的缺陷,平衡土壤养分的供应。由于堆肥、厩肥和沤肥等的腐殖酸含量很高,因此比较适合作为基肥来施用,而不宜作为追肥的肥料。作物秸秆是来源广泛的纤维含量丰富的有机肥料,当采用秸秆作为肥料时,要注意:提前和切断施用,早期需补充磷肥;配合其他肥源一起施用,例如与腐熟人粪尿和鲜嫩绿肥合施,以降低肥料中碳氮的比例,满足微生物繁殖的氮素要求;与土壤充分混匀和接触,保持良好的水分供应状态;土壤一次翻压秸秆的数量适当,过多的话,分解时产生的过量有机酸会对根系造成伤害;病虫害或者污染严重地带的作物秸秆可以堆沤发酵后还田,以免污染和危害土壤。草木灰呈碱性,它含有5%~10%的氧化钾,因此不宜和腐熟之后的人粪尿等混合施用,以免降低肥效。泥炭有机质与腐殖质含量丰富,由于它的酸度大,活性铝及活性铁含量高,分解能力差,所以通常不直接作为肥料施用,通常作为牲畜或者基肥的垫圈材料。腐殖酸含量高的有机肥在埋藏较浅的煤、风化煤以及煤矸石等中广泛存在,可作为叶面肥料、土壤改良剂以及抗旱防冻保护剂等。

  根据作物品种特性和生长规律进行施肥。不同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同,例如番茄、甜菜等需钾较多,瓜果类需磷钙硼较多,茶、桑等需氮较多,因此施肥时要先明确肥料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了解不同作物对元素的需求以及不同季节中作物对肥料吸收的规律,合理施肥。

  根椐土壤性质施肥。土壤性质包括土壤物理、化学以及微生物性质。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需要采用不同的施肥方式。例如,在砂性土壤中可通过施加土杂肥和沼渣肥来改良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强酸性土壤需多施加石灰,强碱性土壤可多施加硫磺粉等进行调节。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植物保护事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之一。通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由中央到地方、由政府到民间的非常完善的植物保护体系,其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也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即对人类及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需要。本文从植物保护体系的构成及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植物保护(plant protection)作为一个学科,其含义在不同的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别,在我国植物保护一词广义上指通过各种途径保护植物免受一切不利因素的影响,而狭义上的植物保护仅针对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即应用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这些有害生物对农林业的危害,以保证农林业的健康生产。而日语中的“植物保护”一词,则是从植物生态、森林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水利土壤改造、土壤植物营养等角度出发保护植物,防止种的灭绝,维持种的多样性,与有害生物防治有关的词汇是“植物防疫”。为此,日本政府专门制定了“植物防疫法”,作为指导植物有害生物防治的根本法规,内容包括总则、国际植物检疫、国内植物检疫、紧急防治、指定有害动植物的防治、都道府县的防治、杂则,以及罚则等内容[1]。根据该法律,日本构建了一个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系统构成的完整的植物保护体系。

  中央和政府层面有农林水产省消费与安全局下设的植物防疫课,主管全国植物防疫的行政管理工作,下设总务班、防治班(负责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防治指导、农林水产航空事业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等)、国内检疫班(负责日本国内的植物检疫、病虫害的侵入警戒及经济防治等)、检疫计划班(负责国际植物防疫条约、植物检疫措施等国际标准的制定,病虫害危害度分析及调查研究等)、检疫业务班(负责与植物检疫有关的业务调整、进口植物检疫、植物防疫所的管理等)及专家组(负责与两国间进出口检疫条件协商有关的事务及出口植物的检疫)。通过对进出口植物的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取缔,对病虫害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植物防疫法有关规定,对病虫害发生及时预警,加强对药剂和防治的保障。下设的植物防疫所主要承担进出口植物的检疫工作[2]。

  而地方上,各都道府县均设有负责植物防疫的农林水产部(或农林部、农政部)及专门从事病虫害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所。目前日本全国共有病虫害防治所53个,平均人数在10人左右,其主要职责包括:病虫害预测预报,病虫害防治计划的制订,植物检疫,对基层市町村、农民和农民组织开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支持,农药试验示范、药效试验,指导农药正确使用,以及农药市场管理等。病虫害防治所业务经费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担,基本上各负担50%。此外,全国还有病虫害防治员4200多人,多由农协、农户和基层政府职员等兼任,接受病虫害防治所的业务指导,负责各市町村的植保工作并在防治所和农民之间起一个技术桥梁的作用。各都道府县的病虫害防治所还与当地的农业试验场、园艺试验场等科研单位、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等农业团体合作设立“都道府县及市町村防治协议会”,制定整个都道府县的病虫防治实施方针[3]。

  日本病虫害防治的民间系统主要是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JA),类似于我国的合作社。该组织作为农民的合作组织,在组织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购买、金融、共济、技术经营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基层,农协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协的设立上至全国,下至各市、町、村,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触及面很广。各农协几乎都设有营农指导员,作为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普及员,以农协会员及其家属为对象,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农民以指导,其指导范围涉及农业领域的方方面面,但以担任研究、制订农业生产与经营计划,指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推广新品种和新的作物栽培技术等为主,并为农家购置农机和设施提供咨询,在会计业务、税务知识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向农民提销信息和相关服务。可以说,农协营农指导员是植物保护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在日本的植物病虫害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的植物保护工作本着测报先行、综合治理、安全用药、保护环境的原则开展,实现了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专家咨询系统、远程咨询系统和远程诊断系统等现代技术构建的植物保护网络化,建立了JPP-NET植物防疫信息综合网,并适时进行大面积飞机喷洒防治[4,5]。

  日本是世界上农药残留标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对各种农药在每种栽培植物上的农药残留标准做出了严格的要求,乱用药、滥用药、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很少。在病虫害的防治中,非常注重化学防治以外措施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的理念。其农药的流通也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进行。农药企业生产的农药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到达农民手中。其一为农协途径,即通过JA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经其投资的经济联合会到达或直接到达各地的农协组织后销售给农民;其二为非农协途径,即依次通过农药批发商和零售商两个环节销售给农民[5]。对农药的销售采取严格的许可制度。

  日本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也分为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由一些综合性的或农业高等院校进行,而专科生由设置在地方的农业大学校(2年制)完成。本文主要对本科生的培养加以介绍。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下含植物病理、农业昆虫、杂草和农药学四个方向,目前我国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程有《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杂草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6门课程,另有与四个方向有关的专业选修课多门,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共有《害虫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植病流行学》、《植物免疫学》、《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植物检疫》、《昆虫学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田杂草控制》、《昆虫生理学》、《农药残留与检测技术》、《资源昆虫学》、《昆虫病理学》、《菌物资源学》、《生物农药》、《农药加工技术》、《植物病毒病害及综合治理》、《分子生物学》、《农药施用方法与技巧》、《植物细菌病害及防治》、《植物线虫病害及防控技术》、《贮粮害虫》、《农螨学》等25门课程,其中前15门为专业限选课。通过四年的学习,要求培养的学生同时掌握与三个方向有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敢于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以及自我提高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各项工作。

  日本与我国不同,其大学均未设植物保护专业,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往往结合在农学专业里面,虽然能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植物病、虫、草害有关的知识,但对农药知识的学习较少,农药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与化学及应用化学相关的专业来实现。以日本唯一的一所农业本科院校东京农业大学为例,其培养目标瞄准“次生代农业”(即对人类及环境友好型农业),通过学习次生代农学理论与技术,培养能够应对粮食自给、食品安全、地球环境等问题的能力,在农业经营方面敢于挑战现有生产方法,围绕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够对今后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人才。根据需要在该专业内设置了农学与园艺两个培养方向,其中农学方向共设置课程103门(含毕业论文),即必修课29门,任选课74门。实习从大一开始,《农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深入校办农场,体验食用作物・工艺作物、草地・饲料作物、果树、蔬菜、花卉及农机等领域的农业生产,领略农业生产的快乐与困难;大二开始以解决食品及病虫害问题为目的,通过《生物学实验》等掌握研究的方法;大三开始进入研究室,与指导教师及研究生一起进行专门的研究[6]。该方向的具体课程如下。

  第一学年:有《作物生产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园艺学》、《农业实习》、《农学原论》、《信息学基础》、《英语》、《共通演习》和《新生seminar》13门必修课及《健康福祉概论》、《心理学概论》、《艺术》、《日本国宪法》、《经济入门》、《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国际学习》、《英语听力》、《体育》、《基础生物》和《文章表现》24门任选课。

  第二学年:有《生物学实验》、《农业实习》和《英语》3门必修课及《农业气象学》、《植物营养学》、《农作业系统论》、《资源植物论》、《食用作物学》、《工艺作物学》、《草地饲料作物学》、《植物育种学》、《植物工学》、《植物病原微生物学》、《昆虫分类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动物福祉》、《植物生理生态学》、《生命伦理》、《文化人类学》、《现代社会的问题》、《国际关系思考》、《地学》、《英语会话》、《中国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职业设计》等26门任选课。

  第三学年:农学方向有《作物学实验》、《遗传育种学实验》、《植物病理学实验》、《昆虫学实验》、《作物学演习》、《遗传育种学演习》、《植物病理学演习》、《昆虫学演习》8门必修课及《实验计划法》、《杂草学》、《农产物市场论》、《植物防疫论》、《植物病原微生物学》、《昆虫生态学》、《昆虫机能利用学》、《动植物园论》、《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知识产权论》、《实用性生命有效利用》、《农业与生态系》、《农业经营学》、《植物生长调节论》、《民族植物学》、《自然再生技术论》、《地球环境政策论》、《科学与哲学》、《TOEIC英语》、《实习》及《商业礼仪》22门任选课。

  第四学年:农学方向有《作物学演习》、《遗传育种学演习》、《植物病理学演习》、《昆虫学演习》、《毕业论文》5门必修课及《商业英语》和《科学英语》2门任选课。

  毕业后以就职者占多数,为67.1%,其次为攻读研究生占11.6%,自主创业者占6.7%,其他占14.6%。就职者中,以综合最多,技术次之,其他依次为营业、销售、服务、公务员及研究,分别占23.2%、17.9%、13.7%、7.9%、3.7%、3.2%和0.5%,其他24.1%。其中,就职最高的5个行业是零售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批发业及教育,各占20.5%、15.2%、10.6%、9.3%和7.3%。

  根据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该校的农学方向还设置了作物生产与植物保护两个领域,前者下设作物学和遗传育种学,后者下设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各两个研究室,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由量向质的转变阶段,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大力发展,以解决温饱为主的农业发展目标已经实现,目前正在向绿色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出口创汇型农业、观光型农业、农产品加工型农业等现代农业进行转变,因而对植物保护人才的素质及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与植物病理、农业昆虫、杂草及农药学等有关的基本知识,而且具有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先进理念,善于从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农林业病虫草害的防治问题,这一要求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所遵从的“次生代农业”理念相一致,因而其培养体系对我国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环境科学、植物生理生态学、动物福祉、生命伦理、昆虫生态学、昆虫机能利用学、农业与生态系、地球环境政策论等课程的设置强调了维系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大一开始的农业实习,以及随后各年级的实验、演习课则着重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的不足正是困扰我国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人才乃至整个农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7],今后必须加以解决。

  [3]邵振润,赵永谦,王明勇,等.日本的农作物病虫害防疫体系).中国植保导刊,2004,24,(12):41-42.

  [4]邵振润,赵永谦,王明勇,等.日本的农作物病虫害防疫体系)续.中国植保导刊,2005,25,(1):39-40,38.

  [7]路炳声,梁晨,罗小勇.我国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高等农业教育,2010,(11):66-68.

  从2006年起连续9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是关注现代农业和深化农村改革,一方面确保粮食增产和农民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农业经济、农村种植结构和种植主体发生巨大变化。截至2012年底,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共有符合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在全部家庭农场中ope体育,从事种植业的有40.95万个。截至2014年末全国农业合作社128.88万户。农业种植主体逐步由单个的农民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现代种植主体过渡,预计未来5年,农资消费人群会减少到原来的10%。规模化、机械化、技术化和科学化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将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主体。

  对比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农业,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无论在生产效率还是生产效果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基本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深化农村改革,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目标,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家政策的引导、财政税收的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高产高效、规模化、机械化、技术化和科学化是现代种植业特点。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现代农业资金投入高、回收期长、慢等,导致多数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困境。

  由于工作关系,2015年7月本人对种植大户比较集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枸杞种植大户做了实地走访。枸杞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是当地政府主推的作物,经营者通过政府牵头的土地流转,获取大面积的土地使用权,集中种植枸杞,形成规模效应,收益良好。但是由于前期大量的资金用于土地流转,在完成土地租金支付后,缺乏后续运营资金投入,所有种植大户不论是个人投资或是企业法人投资均表现出强烈的运营资金需求。

  现代种植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种植方式,对比传统农业生产,资金的高投入不可避免。要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要求农业生产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只有大量、成规模的土地集中种植和管理,才能体现规模效应,这是现代种植业的基础。现实经营中无论是政府主导的或是农民自发的土地流转都需要一笔不小的土地流转资金。为实现种植的高效,就需要使用高效率的机械化作业代替农民个体的手工劳作,播种、收割、喷药等大型机械化农业生产设备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进步,新的无土栽培、生物基因育种等作物栽培种植技术、自动控制、无人飞机等现代化的田间管理以及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的农业设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高额的资金投入,完全依靠现代种植业自己利润的积累远远不够,大部分现代种植业在完成土地流转、种子和农业生产工人的人工费用投入后,几乎没有可供周转的资金了,设施更新改造、规模的提升难以完成。成为现代种植业困境,同时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农业生产相对工业生产存在更高的生产经营风险,这也是制约现代种植业产生资金困境的重要因素。风霜雪雨的天气因素、病虫害等非人力可控制的自然条件变化直接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收成,测土配方、科学施肥和高效专业的田间管理等后期投入同样能够影响种植业的收益。更重要的农业产品的价格大幅波动是现代种植业的更大风险,“蒜你狠”、“豆你玩”等事件历历在目。经济全球化,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更加频繁和激烈,对比传统农业,现代种植业由于生产规模大、产量高,在这种农产品价格频繁和激烈波动中受到的冲击更大、经营的风险更高,这也是无论欧美或是日本迟迟不愿开放本国农业领域和对农业生产高额补贴原因之一。这种高风险导致追求“低风险高回报”的借贷资金缺乏深度介入的动力,造成多数现代种植企业面临严重的。

  2006年起连续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现代农业和深化农村改革,单个的农民逐步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现代种植主体过渡,同时财政支农惠农的力度逐年加大,但是由于以上两点原因,大量的社会和民间资金并没有充分地加入到现代农业的投资大潮。另一方面,农村土地的确权和农业土地的质押和抵押推进缓慢,导致现代种植业虽然手握大量的土地使用权,但却没有办法通过土地使用权利的质押或抵押而获取宝贵的生产流动资金,在初生产时投入土地使用权的资金成为沉淀成本,投入资金无法转换成流动资金,进一步导致现代种植业的局面。

  因此,造成现代种植业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农业生产资金投入高,行业经营风险大,信贷资金不愿积极介入,同时由于投资到土地使用权上的沉淀资金成本难以及时盘活,整个缓慢,从而出现现代种植业的局面。

  继续加大国家的支持。连续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现代农业和深化农村改革关注引导,农村种植结构和种植主体变化。2015年3月3日农业部和财政部《关于组织实施好2015年财政支农相关项目的通知》持续加强财政政策的支持、农产品最低收购保护价、在现代农业经营中建立农业保险机制等措施,将现代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具有积极介入的动力和条件。

  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引导信贷资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生产。各地政府部门在农委或财政机关下成立政府背景的农业投资担保公司,为金融机构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对现代农业投资主体的现代农业生产信贷和授信提供担保,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的授信资金积极介入。今年来央行多次调整金融机构对涉及“三农”业务贷款利息收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来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

  出台政策对现代农业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土地权属加快确权工作,明确和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或质押法律程序,通过盘活沉淀在使用权中先期土地租金投入来缓解现代农业生产的问题。

  总之,要解决现代种植业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国家的支持和保护,将行业的经营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而引导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的大规模介入。其次通过土地使用权的确权实现土地权属的抵押和质押,从而盘活前期投入而依附在使用权中的沉淀资金。

  技术支撑据统计,我国由于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害等)造成植物生产的损失约30%,植物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在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农业生产一定要根据环境与有害生物的相互关系,采用适合的植物保护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把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使农业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种植。植物保护工作的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关系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更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一是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三是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四是初步形成了与农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植保体制和机制;五是保障了生产和生态安全。

  我国自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以来,一直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由农业部组织国内科研、教学单位等众多的科学家参加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协作攻关研究。最初是以每个有害生物(病、虫、草等)为防治对象,逐渐发展为以每种作物的有害生物(病、虫、草等)为防治对象,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对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和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八五”到“九五”这期间又进一步完善了已有研究成果,发展为以特定生态区的特定作物组建多种有害生物防治体系,通过示范大力推广好的单项技术。从深度、广度及规模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了粮棉主要病虫害的灾变规律和防控技术的基础研究,从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致害因素、生理生态机制、有害生物与寄主的互作到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如在棉铃虫、麦蚜、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的成灾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有害生物的持久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综合防控措施中的利用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在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初步统计,每年利用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平均减少农作物损失20%,许多重要作物的病害,如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等常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由于生产上利用了抗性品种,这些病害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病虫草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如蔬菜的霜霉病、灰霉病、疫病和果树上的一些病害,都主要是靠使用化学农药得以控制的。更可观的是除草剂的应用不但解决了杂草的危害,更是解放了劳动力,不但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首先,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确保植保工作有序开展。各地已基本形成植物保护工作网络,每个省或直辖市都设有植检植保站,各地区在农业总站里也设有植保科(室),县、乡级也有植物保护工作人员。其次,加强培训,普及植物保护知识,把植保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办到农民的家里,使每个农民都懂得植保知识并能掌握基本的植保技术措施。再次,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建立完善的有害生物防控和预警体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总之,植保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防灾减灾事业,各级政府应该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开展植保工作必需的实验设备、办公场所和经费,充分发挥植保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综合防治(IPM)是我国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长期有效措施,即“运用各种综合技术,防治对农作物有潜在危险的各种有害生物。”这对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环境污染起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其本质而言,其指导思想仍是以针对有害生物防治对象设计的。因此,新世纪要想摆脱人类的根本困境,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植保模式上务必有个新跨越,即以植物生态系统群体健康为主导的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PM)取代现行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EPM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管理的基础上维持生态的平衡,防治手段以生物防治为主。EPM概念有利于发展可持续的植物保护。对新时期的植保工作,要牢固树立植保工作新理念,一是公共植保理念,就是把植物保护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植物保护工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植物保护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等本身就是执法工作,属于公共管理;农业生产上许多重要农作物病虫都具有迁飞性、流行性和暴发性,其流行规律的监测和防控技术的应用需要政府统一组织甚至需要跨区域的统一监测和防治;如果病虫害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防控不到位,将会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必将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纳入公共卫生范围,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来支持和发展。二是绿色植保理念,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植保工作就是植物卫生事业,要尽量采取生态学控制、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化学防控上要尽可能选用低毒高效农药,应用先进施药机械技术,减少残留、污染,做到安全用药,生产出“绿色产品”;植保工作还要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传播,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现代农业正朝着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的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上加速更新了传统的农业科学,现代农业科学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同时,将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也必将跟上新的技术发展需要,要把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迅速溶入植保领域,以实现植物保护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要达到这些目标,必然急需一批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科研、开发、推广、管理的植保人才;需要一支从事植物检疫、植物有害生物测报、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资营销的高效、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我国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病虫害常见的种类有1600多种,是影响我国种植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平均每年因病虫损失粮食3000万t,棉花接近100万t。因此,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控制,对我国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这不仅需要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成灾机理和调控基础研究、开展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调解机制研究,加强植保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更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植保科技人员队伍。

  4.1.1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对学科建设进行认真的规划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近期发展目标,走内涵发展之路。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以相应的措施加以监督,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4.1.2加强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将几年来一直从事植保专业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集中到植保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上来,同时,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继续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送中青年教师到知名院校作访问学者,以增强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中青年教师到地方市县挂职锻炼以增加社会经历及实践能力。有计划引进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从而形成一支年龄种植知识、学历、学缘、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ope体育。4.1.3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和实践课进行合理布局,保证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性、连贯性、科学性和有序性。做到“课堂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基础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综合实践与就业单位相结合”;“毕业论文与导师科研相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相结合”。4.1.4积极加强专业课教材建设和科研立项工作尽快提升本专业的学科地位和科研能力,在选用人才上很下工夫,多出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社会应用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收集信息,掌握植保专业的发展现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努力追赶国内国际植保专业发展的前沿水平。

  4.2.1确定思路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4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它的发展既积极、合理利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内容。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个二级学科分别在宏观和微观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当前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植物保护学科中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以识别、信号传递和防卫基因表达3个环节为主的理论体系。而农药学二级学科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有力的武器,它以传统化工产品为基础,在新产品研制和农药的使用方面更加重视吸收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产品,对有害生物治理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4.2.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林业、海关及其它相关部门从事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层次上分为科学研究型、技术推广型、生产经营型。4.2.3培养要求毕业生应掌握植物保护工作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与发展趋势;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及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4.2.4专业特色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以“生物防治,绿色植保”为主线,突出生物安全保护,形成综合性大学农学学科的办学优势。结合黑龙江省有害生物发生的特点和生产“千亿斤粮食”、建设生态大省的契机,办出学科和专业特色,在省内发挥重大作用,并逐渐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4.2.5培养模式本专业采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模式培养学生,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4.2.6教学要求(1)理论教学环节:通过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专业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把最新理论ope体育、最新成果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2)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通识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提高综合能力。通过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并对农业生产有基本的了解。(3)创业教育环节:通过设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食用菌栽培等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业知识及经验。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出路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和改善品质;二是有效控制生物灾害、减少损失。科学合理地控制粮食作物的生物灾害是我国植物保护研究任务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新时期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变革,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规律更加复杂多变,这为植物保护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二是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融合,农业外来生物频繁入侵、植物疫情事件不断发生,这对植物保护科技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挑战。随着国际市场的融合和交流合作的频繁,外来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日益加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三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食品安全备受关注,这对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控策略和技术措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农业发展大趋势。

  植物保护专业本来是属于植物生产类一个技术环节,植物保护专业将紧密地融合到植物生产的育种和栽培管理等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去,现在农业的发展将需要全面的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植物生产原理及方法的专门人才。植物保护作为一项专门技术将更多的采用生物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以某种菌或植物病毒为载体,把目的基因插入载体,通过菌或病毒感染植物,使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植物的DNA上复制和高效表达,还有抗病、抗虫、抗除草剂育种等都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得以实现的;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通过花粉粒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获得植株的单倍体,利用单倍体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新的、高纯合材料,从而诱导、筛选出具有抗性的植株;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抗生素已在植物保护上的广泛使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井冈霉素和阿维菌素生产国,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当家农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对有害生物进行诊断、检测和鉴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由ELISA衍生出来的血清学方法,由PCR衍生出来的核酸检测。总之,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保护植物,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希望。

  传统的植物保护研究的对象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有害生物,研究内容是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等措施。而实际随着植保科研和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从生态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有害生物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可持续调控技术,以“安全、环保”的生态抗灾、生物控害、物理防治、作物抗病虫品种等技术为主体的“绿色植保”必将替代传统的单一依靠农药防治手段。为了改善植物保护环境条件,扭转土地环境退化趋势,必须依靠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农业。对于植物保护工作来说,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后达到一种病虫害在可接受范围,使作物在自然生长的情况必然要脱离农药的使用,于是必然脱离了所谓的现代植保技术。

  [1]王嘉启.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N].科技创新导报,2012(13):13-143.

  [2]姚安庆.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4,1:51-52.

  [3]车先礼.山东省植物保护科技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模式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5.

  [4]赵志鸿.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1998(11).

  [5]樊东,赵奎军,张伟,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园林实施植物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乃至世界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威胁到了人类生存,绿色植物的大范围推广能够不仅能够减缓环境的恶化,还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

  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树冠的截流、地被植物的截流以及死地被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减少或减缓了地表径流量和流速。还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树林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均可降低风速,以背风面降低的效果最为显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植物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受到人们的重视,植物在具有遮阳、降热、防尘、净化空气等功能,而植物常因病虫害、日灼、冻害等损伤致使其无法发挥其功能,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不仅会丧失植物应有的功能,还会给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深入调查植物保护现状,并根据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确保植物充分发挥其功能。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而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这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尽管大量推广选用优质品种、先进的种植技术等,确保粮食产量,但是,却增加了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频率,加大农作物的防控难度。

  目前,植物保护专业的实习有三种,分别是生产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些都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创新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平台。可是现在内容越来越过于形式化和任务化,包括:形式单一,看和听是主流,缺少动手的机会;二是教师实践技能缺乏,不能全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三是学生实习时间不能与整个农业生产季节相匹配;四是经费过少,学生往往只能在生产一线参观而不能长时间去参与生产实践;五是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常把自己的科研项目与学生毕业论文结合起来,造成理论研究内容过多,与实际农业生产脱节。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在“豇豆问题”出现之后,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也为人类敲响了食品安全警钟。除此之外,世界各个国家提高对进口农产品指标的要求,所以,当前世界农产品进出口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由此看来,我们必须要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才可以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步。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最初的分散方式变为规模化经营方式,这样一来,使得我国农业生产趋于规范化生产。现如今,我国农村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城打工,然而,剩下的主要为生产能力非常弱的成员来管理农业生产,但是,这些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偏差,再加上对植保防控技术认识存在不足,从而严重阻碍了植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新型农业体系的形成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特别是植物保护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要:植物保护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效地控制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危害以保证农业的增产增收,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我国传统的植物保护体系在农业生产中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受到化学用品的毒害,现象严重。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提出培养人才的方案来培养人才解决问题;我国基层农技队伍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基层植物保护人才严重匮乏,知识老化,断层严重。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存在植物保护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巨大矛盾,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才能增加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服务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绿色植保技术指的是对生态环境一作物没有任何副作用,并且满足绿色食品生产需求的一种防治病虫害的新技术。但是,在实践过程,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禁止使用那些含有高剧毒的农药,而是要积极推广使用不破坏环境、高效、低毒的农药;第二,应该回归到大自然中,建设多样性的农田,换言之要建造一个品种、种植与景观多样性的农田。

  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我国传统防治对策主要以化学农药为核心,这样一来,能够有效控制某个单一有害生物,但是,此种防治对策,又会杀死有害生物体的天敌,污染环境,此外,还会使病虫害抗药性增强,进而招引更多有害生物的繁殖,这直接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安全、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工作。

  首先,进行测报防治。在植物保护工作中,应该结合病虫害发作的规律,另外,还要结合天气、土壤、植物生长情况等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只有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才可以更好的掌握植物保护趋势,进而对其进行科学的预测;第二,实行档案管理。构建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以及信息档案,总结归纳常见病虫害病例,以便在后续工作中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对常见病害虫进行实验研究,以便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第四,实行市县乡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的网络构建。

  植物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对复杂并且长期性的工作,我们要着实做好这一项基础而艰巨的工作。提高植保成果的利用率,并树立起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加大力度发展绿色植保技术,切实加快由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化农业的转变,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余雁华.城市园林植保的现状与防治对策及新技术展望[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6):27-30.

  [2]陈恩祥,甘国福.发展“绿色植保”的障碍因素与应对措施[J].甘肃科技,2011(11):19-21.

  [3]梁萍.植物保护教学中应用病虫害新鲜标本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4).

  [4]安长富.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相关问题研究[J].现代园艺,2012,(20):148.

  [5]陈贞艳.小议园林植物保护[J].科技致富向导,2012,(9):362.

  学界对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祝宏辉和王秀清(2007) 利用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部地区5个县(市)481个番茄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得出农户的经营规模,对订单的了解程度,政府的支持和农户所处地区这几个因素对农户是否参与农业订单有显著影响;郭红娟,王建和李林(2009)采用河北省11个地区201户肉鸡养殖户的调查数据,认为养殖户的固定投资额越高,养鸡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越大,肉鸡的商品化程度越高以及当地肉鸡养殖业的竞争越激烈都对农户参与农业订单有显著促进作用;张艳平,吕平和程杰(2011)采用对上东胶州和青州2个地区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经济学方法得出政府的态度,农户家庭固定资产量,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以及胶州青州2个地区变量都对农户参与农业订单呈现正相关的作用,另外纪梦晨(2010),卢昆(2010),黄文义(2011)则分别就北京密云,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浙江省进行了各自的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大多注重样本的广泛性,调查的区域往往以省为单位,这样的做法固然保证了样本的可信度,但是对于与农户是否参与农业订单相关的更细致的因素往往难以涉及,比如农户种植年限,市场销售价格波动幅度等等因素。本文基于对湖北省随州市“泡泡青”蔬菜主要种植村镇――张家畈村,王家沙湾和陈家湾进行问卷调查回收的181份有效问卷,利用 Logistic模型,对“泡泡青”蔬菜种植参与农业订单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力图更细致地把握农户参与农业订单生产的影响因素。

  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文认为,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行为是理性经济人采取的行为,农户在外部环境如自然,经济,社会等刺激下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决策,农户是否参与订单农业决策的最主要在于其参与农业订单前后收益的比较,这里的收益指的是净收益,参与订单农业往往存在机会成本,在市场价格波动明显的情况下机会成本的波动也会很大,另外由于合约的签订,企业能够从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中获取收益,农户也能够得到一笔相对稳定的农业收入,农户参与订单农业后的收益减去需要付出的代价就得到净收益。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两个视角展开,一个视角是从农户自身的条件出发进行考察,另一个视角是从农户所处的外部环境出发进行考察。具体因素假设如下:

  (一)农户户主的特征。本文中主要考察农户户主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农户户主的受教育年限,种植“泡泡青”的年限以及种植“泡泡青”的专业化程度。一般来说,受教育年限高的户主对于农业订单的接受度会更高,也会更主动对农业订单进行了解,因此其参与的几率会更高。种植“泡泡青”的年限长短以及专业化程度高低都会影响农户生产“泡泡青”的产量与品质,当农户生产“泡泡青”的规模稳定且品质稳定在较高品质时,农户面临的市场风险便会随之降低,其参与农业订单以规避风险的欲望也随之降低,即参与的可能性降低。

  (二)农产品销售状况。判断农产品销售状况的两个基本指标分别是农户感知到的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状况和农产品销售难易程度。一般而言,越大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意味着农户面临的越高的价格风险,为了使得自身的收益趋于平稳,农户参与农业订单的欲望也会更高。对于农产品销售难易程度来说,如果农户能够以接受的价格轻松完成自产自销,那么其对更大市场的渴望越不强烈,对参与农业订单的兴趣是较低的。

  (三)农户生产经营状况。农户生产经营状况的衡量指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户是否有兼职,“泡泡青”的种植面积以及种植“泡泡青”的主要目的。当农户有从事农业活动以外的兼职时,参与农业订单有利于农户免去运输、销售等繁琐环节,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因而农户若有兼职会对其参与“泡泡青”农业订单有正向作用,即倾向于参与农业订单。“泡泡青”的种植面积越大,农户更倾向于农业订单,参与农业订单可以减少运输环节的费用和销售环节的库存费用,另外越大的种植面积意味着越高的专有资产投入,农户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因而农户参与农业订单的动机越大。当种植“泡泡青”的主要目的是用于销售时,农户对参与农业订单以分散风险有需求,而主要自己食用,对外销售的部分占比不高,其参与农业订单的几率也会更小。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本文所用数据来自对湖北省随州市“泡泡青”蔬菜主要种植村镇进行的实地问卷调研。该调研从2013年6月开始准备,于2013年7月―8月期间正式进行。正式调研之前,入户调研人员先进入主要村镇进行访谈,了解当地有关“泡泡青”农业订单的信息,并进行了小范围的试问卷,根据反馈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随后正式进行问卷发放,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9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为181份。

  (二)计量模型。对农户而言,是否参与“泡泡青”农业订单,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参与农业订单,要么不参与农业订单,而影响其参与农业订单的因素则有许多。

  二项逻辑斯谛(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是对二分类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最为普遍应用的多元量化分析方法。该方法可把分类的因变量转换成分类变量的概率比,从而成为连续的有区间限制的变量(王济川 等,2001;郭志刚,2004)。因此,本文将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是否参与泡泡青农业订单的选择进行回归分析。

  (1)其中:bo为常数,bi(i=1,2,3,…..)为自变量X的系数,为自然对数的底数,对于给定的解释变量Xi,Pi是第i个决策体做出某一选择的概率(则该决策主体不做出这一选择的概率为

  1-Pi)。而解释变量Xi是影响第i个决策主体做出这一特定选择的影响因素。

  (三)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模型影响变量的选择上,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随州泡泡青的特点,将影响随州地区农户参与“泡泡青”订单的变量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户是否有兼职。(2) 农户受教育程度年限。(3) 农户种植“泡泡青”的年限。(4)农户种植“泡泡青”的专业化程度。(5) “泡泡青”的种植面积。(6)种植“泡泡青”的主要目的。(7)是否认为“泡泡青”较难销售。(8)是否认为“泡泡青”的销售价格波动较大。根据选定的影响因素,设定的二元Logistic模型的变量详见表2:

  将公式(1)通过logit转换,然后加入所设定的变量,具体模型构建如下:Zi=ln■=b0+b1X1+b2X2+b3X3+b4X4+b5X5+b6X6+b7X7+b8X8+μ 上式中,Pi为事件的发生概率,Zi为概率比的自然对数,bo为常数项,bi为待估参数,u为残差项。

  本文通过EViews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本文通过EViews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

  运用EViews7.0软件对样本进行了Logistic回归处理,处理过程中采用了向后筛选法,共进行了5次回归,回归结果较稳定,并且回归出来得到的LR统计值和McFadden R-squared统计指标显示结果较为可靠。

  (一)农户是否有兼职。自变量X1回归系数为正,符合预期,但是z统计值较小,表明回归并不显著,这可能与所调查地区农户绝大多数为全职、统计数据无法客观反映此变量与因变量关系有关,因而导致出现回归系数符合预期、显著性却不通过的结果。

  (二)农户受教育程度年限。自变量X2的回归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年限越长则农户参与“泡泡青”农业订单的意愿也更强,符合预期。

  (三)农户种植“泡泡青”的年限。自变量X3回归系数为负,与预期相符,统计值较大,回归显著,证明种植“泡泡青”年限越长的农户,对自己的种植技术和产品质量水平信心较高,不惧销路问题,更倾向于自产自销等其他方式。

  (四)农户种植“泡泡青”的专业化程度。 回归结果显示该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向回归并不显著,与预期的负向作用矛盾。出现这种情况,与随州地区农户普遍采用传统的方式种植“泡泡青”、专业化种植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也说明对于随州地区“泡泡青”种植农户而言,专业化程度高低对是否参与农业订单这一决策的影响不大。

  (五)“泡泡青”的种植面积。由回归结果可知“泡泡青”种植面积这个自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符合预期影响方向,农户种植“泡泡青”面积越大,所投入的的时间、金钱等成本越高,农户面临的市场风险相应增加,此时农户选择与龙头企业签订农业订单以分散风险是理性的选择。

  (六)种植“泡泡青”的主要目的。该变量回归系数为正,z统计值较大,与预期相符合, 当种植“泡泡青”的主要目的是用于销售时,农户对参与农业订单以分散风险有需求,而主要自己食用,对外销售的部分占比不高,其参与农业订单的几率也会更小。

  (七)是否认为“泡泡青”较难销售。自变量X7回归系数为正,符合预期,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当农户认为“泡泡青”较难销售时,会倾向于选择参与“泡泡青”农业订单扩大销路等。

  (八)是否认为“泡泡青”的销售价格波动较大。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符合预期影响方向,但是z统计值较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这样两种原因:农户所认为的销售价格波动程度与市场实际的价格波动有一定出入,因而数据上就已经失真了;或者是因为当销售价格远高于或远低于正常价格时,农户面临这两种不同的价格波动较大的市场行情时,会出现截然相反的选择,如:价格波动往高于正常市场价波动时,农户倾向于不参与农业订单,价格波动往低于正常市场价格波动时,出于个人收益最大化原则,农户却会倾向于选择参与农业订单,这就打破了预期:价格波动较大时,出于降低风险需求,农户会倾向于选择参与农业订单。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泡泡青”种植户的经营规模,“泡泡青”的商品化程度以及农户感知的销售难易程度对农户参与订单农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随着户主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其对农业订单的接受度也在提升。另一方面,当“泡泡青”种植年限提升时,农户参与农业订单的可能性将减小。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为了推进以订单农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进程,首先应当加大对订单农业的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只有宣传到位才能让农户真正了解订单农业,产生参与的欲望,而政府的支持态度无论对于与农户签订农业订单的龙头企业,还是农户都是一颗“定心丸”;其次是加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泡泡青”作为随州市当地的特色蔬菜得到了政府大力的扶持,并且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客观的收益。政府应当因地制宜,鼓励农户专业化生产适合本地区的农产品的生产,并且在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促进农户进行规模生产;最后是起到监督者的作用,要求农业订单签订双方切实履行契约。

  温室(greenhouse)是设施农业研究的最主要对象。温室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但主流分类方式,还是按照其在生产中的使用性能来划分。对同种温室类型中不同形式,则再按覆盖材料的不同来加以区分细化。目前,国内常用的温室类型主要有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分别如图1至图3所示。[1-3]

  2004年,我国温室种植面积为662423公顷;而到了2010年,我国温室种植面积达到了1133995.59公顷,几乎是2004年温室种植面积的两倍。2004、2006、2009、2010年全国温室种植面积对比情况见图4。

  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温室主要有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由于日光温室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维护方便等特点,再加上政府在政策和经济上的有力推动与支持,在内蒙古地区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其种面积也远远大于连栋温室。

  2010年,全国温室种植面积位居前五的省份分别为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河南,而内蒙古自治区仅次于浙江,以种植面积36875公顷位居第七。在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展望中,预计在2015年,温室种植面积将达到141775公顷。以呼和浩特市市郊野马图、讨思号村温室种植发展规模为例,2012年新增日光温室面积比2010年的日光温室面积增长约达到了70-80%。2010年全国部分省市温室种植面积对比情况见图5。

  图5 2010年全国部分省(自治区)温室种植面积(此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农业年鉴》)

  内蒙古自治区的气候具有独特性,为中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温差剧烈,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其从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步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区,是日光温室应用最广泛的地区之一。目前我区日光温室种植面积已超过120万亩,占全区农业种植面积的1%以上,产值达全区农业总产值的30%,形成了以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农业栽培体系。虽然内蒙古地区日光温室种植面积庞大,但其相对落后的管理手段和控制水平,不仅影响了农作物产品质量,而且不利于生产资源利用率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是制约我区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解决我区日光温室管理手段和控制水平落后的问题,有必要建立适我区气候特征的温室作物小环境模型。因此,以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寒冷干旱地区的代表,以该地区典型日光温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获取的温室作物生长环境信息,准确构建日光温室作物小环境模型,进而对温室作物种植环境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分析不同状态下温室环境的变化特点,对于优化温室结构及对温室环境进行合理调控有重要参考和应用价值。[4-6]

  国内外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对温室相关问题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室环境硬件控制系统、温室环境的控制策略和温室环境模拟等三个方面,获得了丰硕成果和丰富的经验,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水平都处于领先位置。 [7-8]

  日光温室模型不具备通适性,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的参考意义极为有限。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气候条件独特,冬季气候寒冷而干燥,日光温室内外温、湿度差异很大。因此,建立适合于内蒙古自治区独特气候的日光温室模型,并对其进行相关研究、模拟和控制,来解决我去日光温室在建设、管理、控制、优化所遇到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9-11]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结合温室数据采集、控制、优化以及专家决策系统成为越来越主要的发展方向。以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作为寒冷干旱地区的代表,以本内蒙古典型的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建立日光温室作物小环境信息物联网系统,为日光温室控制决策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虽然日光温室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探讨和深入研究。如如何有效实现日光温室规模ope体育、高效的控制和管理;理论研究较多,但缺乏不同结构日光温室实物间的比较、测量和分析相关研究;如何使日光温室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解决对北方干旱地区冬季需加温的典型日光温室的研究较少的现状;如何最大限度降低能耗和提高生产效率;如何合理有效得将现代化引入日光温室的建设和管理中等问题[12-13]。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如何提高设施农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生产安全,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一个设施农业研究者进行不断探索和努力。

  [1] 邹秋滢.温室小气候模型的建立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2010-05-06

  [2] 秦琳琳. 深液流栽培试验温室温度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 2008-10-01.

  [3] 王明喜. 大棚型日光温室主要气象指标及生产性能的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8-05-01

  [4] 刘宏军. 关于我国设施农业、设施园艺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业与技术》- 2007-08-15.

  [5] 何云中;刘世东. 试论熊蜂授粉与设施农业提质增效. 《新疆农业科技》- 2012-06-15.

  [6] 陈青云. 中国日光温室的实践与理论. 《设施园艺研究新进展——2009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层学术论坛论文集》- 200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