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ope新闻 分类
ope体育种植知识传统种植的现代转型之路如何走?发布日期:2023-11-15 浏览次数:

  龙头镇位于城固县城西北部,镇政府距县城7公里,辖区总面积44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129个村民小组,1.2万户3.3万人。辖区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气候温润、雨量充沛、耕地面积广,有水田2.8万余亩,是传统的农业大镇。

  长期以来,水稻作为龙头镇主导产业之一,曾是城固有名的“粮窝窝”,但随着2010年种子市场放开,群众盲目追求产量,选择100多个品种进行小田块半机械化种植,导致规模化生产难、统一质量难、树立品牌难,个别大米企业甚至外调二季、三季稻与本地稻谷混杂加工,致使龙头大米口碑下滑、价格下跌,农户种粮积极性受挫,大米企业恶性竞争利润低生存困难。

  近年来,龙头镇因地制宜,以绿色有机为发展目标,采取优化品种布局、现代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重塑龙头大米,提高了大米的品质和效益,提振了农户和企业发展信心,打造了稻渔品牌,增加了群众收入,使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转变思路,示范引领提升品质。2017年为解决品种多乱杂、品质低下、生产、加工、销售难的问题,龙头镇政府牵头组织大米企业、种植大户、粮食经销商召开座谈会,成立第一届大米商会,大力推广水稻新品种,锁定黄花占、美香占2号、6203、野香优、玉针香等优质品种,以大米企业、种植大户率先建立示范田进行种植,规范了龙头稻米标准,提升了市场竞争力,群众纷纷效仿种植。由此,大米企业依托优势,形成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下订单,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指定水稻品种方式发展订单农业,以高出市场价10—15%的价格进行稻谷收购,逐步提升了龙头大米品质。

  打造特色,走绿色有机发展之路。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统一了水稻品种和生产标准,产出了优质水稻,但市场销售仍面临无品牌特色、优质不优价的问题。因此,2018年龙头镇以绿色有机为产业发展理念,打造龙头大米特色,通过创建绿色有机大米基地,取得绿色水稻、有机大米认证,提高了影响力,树立了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大米价格。截止目前,已认证有机稻米基地500亩,绿色水稻3500亩,使传统稻米提质增效,稻谷单价提升15—30%。

  整合资源,全产业链一体发展。通过统一优质品种,绿色有机种植提高了大米品质和价格,解决了销售难题,但群众分散种植,成本高、效益低、育秧环节繁杂、不方便灌溉和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加工。为此,龙头镇整合土地、农机、加工各类资源,逐一解决育苗、种植、管理、加工等产业链发展每个环节中的难题,使传统生产方式走向现代化生产。一是土地适度规模化。抽调干部,成立土地流转小组,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算好“土地、增收”两本账,农户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而且可以采取土地、资金等多种形式入股合作社,每亩收益比自己耕种多300元以上,极大调动了农户入社积极性。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整合无劳力群众或外出务工群众土地资源,解放了农户劳动力,重新调整划块,配套灌溉设施,建设了高标准农田,方便了机械化生产,为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打通机械化关键节点。针对传统水稻育秧成本高、直播耽误一季农作物、受天气影响大等难题,龙头镇投资940万元建成陕南首个工厂化智能育苗中心,为水稻、蔬菜等育苗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实现育秧后直接到大田种植,全程机械化,减少了生产环节。整个育苗中心可以为周边提供1万亩的水稻育苗插秧机械化服务,打通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全面实现机械化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小田变大田,利于推广先进农业机械化种植技术,龙头镇投资130万元建成农事服务中心,配备拖拉机、插秧机、无人机等农事服务机械30余台,可以提供代育、代种、代管、代收、代烘、代卖的农业生产全流程现代化农事服务,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升级大米加工生产线万元建成智能化大米加工生产线,生产线包括加工、烘干、冷储、抽真空、包装等配套设施。通过大米加工数字化转型,开展大米冷抛光技术应用,大大降低加工温度,避免大米加工过程中的爆腰,降低了碎米率。该生产线防止了“秋淋”影响,保障了粮食安全,提高了大米的出品率及质量,年产出大米可达4万吨以上。

  抢抓机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018年,龙头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抓住有利机遇,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从当时的50亩发展到现在的8000亩,核心基地3500亩,由原来单一的稻鱼、稻鸭发展到现在的稻蟹、稻鳅、稻鳖、稻虾等多种模式齐头并进,进一步提升了品质价值,真正让“粮窝窝”变成了“金窝窝”。一是实现稻渔共赢。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一田多收、一水多用、渔粮共赢”,养殖的鱼、虾、蟹、鳖等在稻田里活动达到了降肥、限农药、防病虫害的效果。同时,稻田又为鱼、虾、蟹、鳖等提供了幼虫、钉螺、杂草等原生态食物,形成绿色循环生态农业,大大提高了稻米和渔类的品质和价值,实现了“亩产百斤渔、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二是强化技术支撑。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淡水水产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依托我县农业、科技部门单位技术资源,引进先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保证了稻渔品质。同时ope体育,结合镇实际,积极推广适合该镇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和特色品种,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指导农民掌握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培育出了一大批既懂“渔”又懂“稻”的“土专家”。三是提升品牌价值。通过稻渔综合种养,进一步提振了龙头大米的品质和影响力,渔田米、稻田鱼、稻田蟹、稻田鳖成为优质农产品的代名词,并且打造了“鸭田米”“鱼田米”“汉龙贡”等高端大米品牌,价格由原来的2.3元一斤到现在的渔田米15元一斤,增加了6倍,“渔因稻而优种植、稻因渔而香”的发展理念得到各级认可。

  科技赋能,数字化科学精准管理。为解决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精准管理难等问题,2021年在省市县的协助下,投资120万元建成稻渔数字农业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物联网云平台,通过在田间安装大气、土壤、水质、病虫监测器,做到了环境监测、虫情检测预警、生产全程监控、产品追溯源的数据实时掌握,并及时开展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及时性、针对性。同时,育苗中心的智能育秧系统,通过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传感器,使秧苗培育过程精准管理,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成秧率,农业生产实现了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做的科学转变。

  ope体育

  政府引领,强化服务激励担当。针对生产经营分散,力量不集中、基础设施薄弱、干部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龙头镇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基础设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等方式,不断强化管理、保障发展。一是强化组织保障。随着稻渔产业的持续壮大,2020年龙头镇及时成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联合党委,并抽调干部组建稻渔综合种养工作专班,强化党组织统筹指挥,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发展难题,引领发展方向。联合党委以龙头社区种植知识、新光村等8个村党支部为主体,辐射带动汉中市龙兴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汉中福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企业和17个合作社参与。同时,充分利用好城固县产业链党组织纽带作用,提升龙头稻渔产业种养植技术和加工水平。二是完善基础设施。通过产业联合党委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为调动优势资源、争取项目资金等提供了坚实保障。龙头镇拓宽思路,抢抓项目,重点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苗种基地、示范区建设、农机购置、加工生产线等固定资产投资,利用涉农、涉产业项目资金进行道路硬化、沟渠疏通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既保障了稻渔产业发展,又改善了招商引资环境。三是鼓励激励担当。坚持落实《龙头镇村干部工资与集体经济挂钩实施办法》,将村干部福利待遇与村集体经济收入相挂钩,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干部“有奔头”。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各村(社区)稻渔产业发展情况纳入镇、村干部年度考核指标,纳入镇、村干部积分制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待遇挂钩,按年度绩效兑现考核结果。同时,对工作实绩突出的村(社区)、镇村先进工作者、优秀企业、村内致富带头人,及时进行表彰奖励,让他们感到“脸上有光,干事有劲”。

  ope体育

  三产融合、实现多方共赢。龙头大米产业通过多年不断“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发展,初步形成与之相关的育苗、种植、加工、贸易、仓储、餐饮、休闲观光、文化旅游、农事体验、电商、冷链物流等从前端到末端、从一产到三产融合发展局面,实现了农户、村集体、企业三方共赢。

  一是实现群众增收。通过土地流转使无劳力耕种、外出务工群众每亩土地增收流转费900元,避免了土地撂荒,保障了粮食安全。智能育苗中心、农事服务中心可提供季节性用工岗位100余个,稳定岗位10个,季节性临时岗位可使群众年人均增收2300元以上,稳定岗位可使群众月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增收。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并以高于市场价订单收购农户水稻,每亩可增收500元左右。同时,机械化代替传统大田水稻生产方式,为周边种植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每亩可为群众节本300元左右。

  二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经营权入股、土地托管、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现增收。如:六一村通过经营权入股智能育苗中心,每年可分红54万元,全村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950亩,年村集体收益由2020年的1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75万元,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壮大。三是企业节本增效。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与本镇及周边镇村5400余户农户签订优质水稻订单3万余亩,统一水稻品种和标准,收购绿色有机稻谷,打造了品牌。并通过引进先进生产线,升级大米加工技术,精细化加工,提高大米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产品销往本省、四川、重庆、贵州多地,年产值超2亿元。四是带动当地服务业发展。依托六一村千亩荷园、稻渔产业核心区田园景观,打造荷园美食一条街,带动周边群众自主创业。目前,园区已开办荷园跑马场、游乐场、小吃摊位等30余处,夏季游客日吞吐量可达5000余人,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带动辖区服务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发展红利还未完全惠及,增收空间还未完全体现。龙头镇有农户1.2万户,参与订单农业的只有不到2千户,订单农业参与率还不高,多数群众还没有参与获益。同时,土地流转后经营主体多,各自为阵,分散种养,规模较小且种养模式多,很难形成产业聚集和拳头产品,导致亩产增收空间没有被完全开发。

  ope体育

  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种养技术还较为落后。目前,镇上农业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还不高,稻渔综合种养职业农民相对不足,多数农民为传统水稻种植者,对水产养殖接触少,养殖知识和技术尤其匮乏,而一些水产养殖单位又缺乏水稻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重水产轻水稻,导致综合种养人才较少,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产业发展还不完善,还未形成经验模式。在延长产业链方面,目前大米品类细分程度还不够,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产品缺乏深加工,还是以单纯的大米销售为主。在补全产业链方面,秋季水稻收割后,土地的利用还没形成统一发展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充分发挥土地价值,形成完整经验模式。

  完善农事服务,保障粮食安全。整合镇农事服务中心、村(社区)ope体育、种植大户等农机、技术、人力资源,搭建统一服务平台统筹调度,扩大服务范围,实现信息共享、节本增效,防止土地撂荒。同时,严格坚持坑沟与大田1:10的比例,继续以稻渔综合种养、油菜产业强镇为抓手,在保证粮油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效益。

  扩大群众参与,做强特色产品。加强村集体的组织宣传动员能力,让更多群众参与到订单农业、稻渔产业中来。充分发挥产业联合党委、产业链党组织优势,引导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稻鳖、稻蟹等市场效益好的种养模式,形成特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亩产效益,增加群众收入。

  加强人才培育,提高种养技术。继续深化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积极邀请专家教授来镇开展技术培训,着重培养本土种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加强外出观摩交流学习。加大人才引进,从新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中优先选择农业专业人才,聘请外地优秀技术人员,来镇专门指导,补齐技术短板,引导稻渔产业健康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示范引领。丰富大米种类,进一步细分产品用途,满足不同人群对营养和口感方面的需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米深加工企业,发展大米食品,延长产业链。探索土地空闲期利用规模化生产方法ope体育,集约发展小麦、油菜、牧草等二季农作物,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补全产业链,做出示范引领效果。

  突出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建设优质稻米标准生产体系,整合各村(社区)、企业的品种、生产、管理、加工、品牌、营销等优势资源,统一标准,打造汉中大米品牌,提升品牌效益。用好各类电商平台,探索推广直播带货,加强网络及新媒体宣传,积极参与各种大小型展销会和订单会,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ope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