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ope新闻 分类
种植知识盘县脱贫·“三变”记|ope体育煤老板变理事长:返乡种刺梨誓拔穷根发布日期:2023-07-24 浏览次数:

  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澎湃新闻5月18日起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专题报道,将充分展现五年来党和国家改革与发展的辉煌成就。今天讲述的是贵州盘县贾西、海坝两个村的脱贫故事。

  “巡山”途中,聂德友电话片区负责人,ope体育安排当日工作。 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嘉炜

  从原贾西村小出发,逆时针沿着通村水泥公路,途经贾西、海坝两村,一路察看山间地头栽种的刺梨树,途中走走停停不断给片区管理负责人打电线多名村民当日的工活,最后回到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一圈转下来聂德友差不多打了二十来个电话,每天“巡山”占据的时间差不多三小时。

  今年54岁的聂德友是合作社的理事长,曾在外淘金三十余年,是贾西村远近闻名的煤老板。四年前,他萌生了向农业产业转型的念想,在年过半百的岁数毅然回到人生的起点,带着5000余万资金和乡愁回到家乡贾西村,成立合作社,搞起了刺梨种植。

  如今他管理着贾西、海坝两村上万亩的刺梨产业园,“巡山”是近三年来他每天早上要做的必修课。原贾西村小是合作社现在的办公地点,从2014年起聂德友就拖家带口吃住在合作社。

  贾西、海坝两村,地处贵州六盘水盘县盘关镇东北部的两山区域,曾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过去这一带交通条件极不便利,出入是曲折蜿蜒的“土路”;土地多在石山区、深山区,山高坡陡,石漠化程度深,水土流失严重;大部分农户种植的庄稼还是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不高,毛收入亩产仅有五六百元。

  如今,这片土地上栽种着成片上万亩绿油油刺梨树,刺梨树下套种了各种中草药材,山坡上发展养蜂,柏油机耕道直通山间地头,一幅现代立体农业的图景映入眼帘。

  这些变化都源于盘县农村推行的“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政策。

  2014年,从“三变”改革策源地盘县普古乡娘娘山取经后,“三变”改革开始在贾西、海坝两村推行,农户用土地经营权入股到合作社,除了享受每亩400元/年的保底分红外,还可以在合作社产生效益后享受10%的二次分红。

  历经两年“三变”改革,2016年1月,贾西、海坝两村就从贵州省一类贫困村名单中退出。

  “虽然贾西、海坝两村已不是一类贫困村了,但还是有部分贫困户。”盘关镇“三变”办主任何正国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除了“三变”改革释放的红利外,还有小康房政策、特惠贷、光伏扶贫等政策组合拳,这两个村2017年底就将实现全面脱贫。

  1963年,聂德友出生于贾西村十组,家里八姊妹,聂德友在家中排行老二,大哥七岁就去世了。父母是地道的农民,由于家庭条件拮据,聂德友在贾西村小五年级读了一天就辍学了。辍学后,聂德友在外边打了几年零工。

  贾西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是原关口乡政府所在地。关口乡原辖贾西、海坝、茅坪、长地和打牛山5个行政村。1992年,关口乡与盘江乡合并,更名为盘江镇。2015年6月,盘江镇又与断江镇合并,更名为盘关镇。贾西村距盘关镇中心区6公里。

  “盘关镇曾有一片煤海,十万大山的说法。”盘关镇三变办主任何正国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盘关镇是个典型的工矿城镇,辖区内有多个国有大型煤矿,素有“三线故都”之称。煤矿众多,曾吸纳了大批农村青年前去务工,聂德友就是其中的一员。

  1980年,17岁的聂德友被招入盘江矿务局老屋基矿当工人。他在盘江矿务局一干就是21年,从一名普通的矿工做到采区区长。盘江矿务局是国家大一型国有省属煤炭工业企业,1997年改制为盘江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我之前的人生轨迹跟大部分人差不多。”聂德友说,在盘江矿务局老老实实上了20多年班,在下海前干到采区区长的位置,相当于副科级。

  “有一天,突然想通了一些事,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再怎么干也不能比现在更好,不如下海创业去。”聂德友说。

  2000年,37岁的聂德友在盘江矿务局办了停薪留职手续。是时,正值煤炭行业行情起步种植知识。

  下海创业时,聂德友身边只有10万存款。他跟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借了38万元,在贵州省黔西南州下辖的晴隆县买了一个煤矿。

  “2000年煤炭价格是63元/吨,之后几年煤炭价格一路疯涨,2002年煤炭的价格已经涨到400元/吨,2004年精煤疯涨到1300元/吨,五年间,我赚了3个亿现金。”聂德友说,这是其人生赚的第一桶金。

  “当时赚的钱太多了,我有点害怕了,担心煤矿的安全风险,一旦出了安全事故,赚的钱都打水漂了。”聂德友说,加之经历多年的好行情后,感觉煤炭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便急流勇退。

  2005年12月,聂德友把晴隆县日产1200/吨的煤矿,以2800万的价格出售了。

  卖掉煤矿后,聂德友带着巨资和朋友去了日本、韩国ope体育、泰国、美国、菲律宾等地考察,当初的想法是要做个跨国公司,最后选定在菲律宾投资,当上了跨国公司的董事长。

  2008年2月,他和一个合伙人一起投资了4.7亿元,在菲律宾买了3个大型煤矿。然而这一次的跨国投资,让聂德友深度套牢,投资的2个多亿血本无归。

  “菲律宾的煤炭挖不出,上午刚修的巷道,受海水挤压,下午就涨满了水。”聂德友说,当时生活不习惯、语言也不通,干了两年不到,为避免陷得更深,果断把2个多亿的资产送给合伙人了,从菲律宾的泥潭中转身回国了。

  回国后,当时聂德友的全部资产只剩下5000多万。2011年,他又到云南的昭通买了两个矿,一个是铁矿,另一个是铜矿。2012年,他把这两个矿卖了,赚了两三千万。

  在外淘金三十余年,干过煤矿工人,下海承包过煤矿,留洋开过跨国公司,聂德友回头审视过往,总觉得人生有些遗憾。

  “以往淘金岁月总是担惊受怕的,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聂德友说,而且以前都仅仅是个人富,并不能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在煤炭、矿产掘金起落后,聂德友想到之前在日本、韩国、泰国考察时找到的一个商机。他发现刺梨在这些国家很畅销,而且市场需求量非常大。

  当时,有人告诉聂德友刺梨是维C之王,可以食药两用,在日本、泰国,刺梨都是做药材和高端保健品。

  “贾西村常年气候温和,满山遍野都是野生的刺梨,只是产量比较低。”聂德友心想,只要培育出来比野生刺梨产量高的品种,就可以大规模种植发展刺梨产业。

  2013年,贾西村还是一个贫瘠、落后的村庄,这里的农民还是跟祖祖辈辈一样只是种植玉米、土豆。

  聂德友仔细分析计算:“一亩地能种刺梨110株,盛果期每年亩产2000斤,按2元一斤的价格,一亩地的产值4000元,而且刺梨的挂果期长达40-50年,今后每年除了除草施肥基本上没什么投入,可以说半辈子守着摇钱树。”

  “种玉米、土豆,经济效益不高,每亩的毛收入只有五六百元。”聂德友说,很多乡亲们根本没法脱贫致富,当时回来就想劝说老乡们改种刺梨致富。

  之后,聂德友从贵州大学喀斯特山地果树资源研究所找到了适合家乡土壤种植的贵农5号、7号刺梨品种,这两品种耐旱耐寒耐贫瘠、最适宜在山区种植、生命力顽强、经济价值高、营养价值高。

  2013年8月8日,聂德友带着满腔热情返乡创业,成立了盘县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个月后,他自掏腰包80万,从贵州龙里县购买了一批刺梨苗,分发给贾西村四、九两组村民种植。

  “当时是我自购刺梨苗发给农户,由农户自行种植管理,承诺刺梨挂果后按保底价1.5元2元/斤收购。”聂德友说,ope体育经召集村民开了村民动员思想会后,他们同意把刺梨苗种到地里去了,当时种植了3000亩。

  聂德友坦言,当时很多村民不理解他的做法,还有人说他脑子进水了,满山遍野的野刺梨果都没人来收,栽种在地里的刺梨果还会有人要吗?农户们坚信种些能直接糊口的玉米、土豆,比这种填不饱肚子的小果子来得实在。

  两个月后的春耕时节,他果然陷入了“信任危机”。2014年2月,贾西村的村民开始种植玉米,之前种植的3000亩刺梨苗,大部分被村民们犁掉了。

  “贾西村的村民又不相信了种植,他们担心我的钱花完了,种植的刺梨会烂在地里。”聂德友说。

  聂德友的满腔热情瞬间被浇灭,他一气之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

  一周后,聂德友想,这事不能泄气,产业必须要搞成功。于是,他到盘江镇政府寻求帮助,希望政府能帮忙把农户手上的土地流转出来种植刺梨产业。

  盘江镇政府主要领导问他,土地流转费用怎么算。聂德友回答说,耕地每年流转费400元/亩,坡地100元/亩。当时盘江镇政府答应支持他发展刺梨产业,当即派个镇上干部到贾西村察看情况。

  是时,担任盘江镇党政办负责人的何正国就跟着聂德友到贾西村察看种植的刺梨情况。

  “大部分刺梨苗都被老百姓犁掉了,没犁掉的也被杂草拥簇得看不到了。”何正国说,“当时就连我们也对这个刺梨产业的发展产生过怀疑。”

  “在电视新闻里,听说娘娘山搞的三变改革搞得很成功。”聂德友说,当时也想邀请一些村民代表去娘娘山开开眼界。

  2014年4月,盘江镇政府组织村(居)“两委”的干部、部分村民代表和聂德友等40多人,到邻近的普古乡娘娘山考察学习。

  何正国说,所谓“三变”是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当时感触最大的是,娘娘山的农民变股民模式,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村合作社,村合作社盈利后,农民还可以享受利润分红,将农民的利益和合作社的发展捆绑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农民共享改革红利。

  考察学习结束后,聂德友主动找到盘江镇政府主要领导,想在贾西村也搞“三变”改革。

  “盘江镇政府主要领导听了后很高兴。”聂德友说,镇政府随即成立了7个副科级干部挂帅的工作组,每个工作组是6个人,7个工作组进驻贾西村,对贾西村12个组进行包片做思想工作。

  “当时进驻贾西村给老百姓做思想工作的时候,有些老百姓也不愿意用土地经营权入股。”何正国说,做群众工作就是需要帮他们算好收入账,农户自己种植玉米、土豆,平均亩产的毛收入只有五六百元,刨去化肥、种子成本,亩产也就四百多元,还没计算人工劳力;入股合作社后,农户不但每亩可以拿到保底分红400元/年,还可以到合作社的刺梨园区做工,一天就有五六十元收入,以后合作社盈利后还可享受二次分红。

  经过盘江镇政府工作组进村做思想工作,帮老百姓算收入账后,贾西村的刺梨产业才开始大规模种植。

  何正国说,贾西村的“三变”改革也参照了娘娘山的经验,农户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每年给农户保底分红400元/亩,除了保底分红外,农民还可以享受二次分红,合作社盈利后农户还可以享受10%的利润分红,而且保底分红在五年后还将上调5%。

  “搞农业是大投入,慢产出的行业,聂德友先后投入到刺梨产业的资金达5000多万。”何正国说ope体育,2016年初聂德友资金链一度差点断链。

  “当时把昭通的店面卖了200多万,给园区工人们发工资。”聂德友说,ope体育后来盘县的国有企业宏财公司也入股“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正式更名为宏财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就不用担心资金断链的问题了。

  “三变”改革三年后,贾西村全村共720户,有693户农户入股合作社,入股面积9910亩。贾西村的“三变”改革也辐射到相邻的海坝村,海坝村全村共 893户,有806户入股,入股面积3560亩。

  除了贾村、海坝两村外,盘县盘江天富刺梨种植产业园还覆盖了茅坪、长地、打牛山等6个行政村。

  聂德友介绍,现在合作社种植的刺梨已经连片形成园区,目前盘县盘江天富刺梨种植产业园区已投资8100万元,种植刺梨3.1万亩,覆盖8个村3498户9446人,其中贫困户423户842人,创造就业岗位300多个,带动人均年增收3940元,稳定脱贫257户685人。

  如今矗立刺梨产业园,立体农业的样本就展现在眼前,柏油路直通园区,刺梨树下种植中药材,坡上养蜂,满山遍野的刺梨花开,紫色的刺梨花将山头点缀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合作社不仅要做立体农业,下一步还要在山下鱼塘处开农家乐,搞农旅旅游。”聂德友说,宏财公司除了注入资金继续发展刺梨产业外,还对原刺梨产业园区的生产机耕道、水池、旅游观光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打造农旅一体化的纯自然生态园。

  聂德友搞农旅旅游的想法不是天马行空想象出来的,ope体育而是看到贾西村如今的区位和自然条件优势。

  “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山清水秀,空气质量好,又有刺梨产业支撑;沪昆高铁已通车了,贾西村距离盘州高铁站仅有21公里,离盘县在建的支线公里,而且还有水盘高速穿过。”聂德友说,贾西村发展农旅旅游的区位和自然条件优势都很明显。

  聂德友介绍,预计2018年产刺梨产量可达1000吨,年纯利润可突破500万元,参与入股农户可获二次收益分红50万元以上,所覆盖的村集体总体上可分红25万元以上。

  “明年园区准备购买中巴车,以后农民就可以坐中巴车去上工了。”聂德友笑着说道,目前每天都有300多农民在园区打工,每月光发工资就40多万。

  “以前当煤老板的时候,担心出安全事故,心里总是提心吊胆的,那时应酬也多,体重近180斤,现在生活规律了,体重也降下来了,只有158斤。”聂德友说,虽然搞农业应酬少了,但操心的事多,现在正是合作社发展的爬坡上升期,不能松劲,每天都要在刺梨产业园来回好几趟,有时还要和园区工人们一起劳动。

  当初不被村民们看好的刺梨产业,如今已成为贵州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带领贾西村等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路走来,时常有人问聂德友为什么要返乡创业搞农业,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个人赚不赚钱无所谓,只想让这一方乡土富起来,把农民的穷根拔掉,让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就问心无愧了。”

  “我本名叫聂德友,但大家都喜欢叫我聂德狠。可能是因为只要我认准了的事,就会狠下心来,不听任何人劝说,不达目的不回头吧!”聂德友略带调侃地自嘲道ope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