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贫困山区; 农业; 种植模式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拿起工具开始农业生产的那一天开始,如何减轻劳动强度、如何提高劳动效率就成为人们的理想和追求。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到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再到以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为标准的石油农业,最后发展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标志的生态农业。人类在不断探索着、前进着。我国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人增地减趋势仍在继续,尤其是在山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因此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一地多种、一地多收,发展间作、连作、混作等多熟制是必行之路。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发展有机农业种植中的植保技术、养分管理、蔬菜、果树栽培技术等。多种高效模式,多种科学技术,不仅挖掘了光、热、水、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还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最终达到增产增收。
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生物学科,而这个科目是与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更多的掌握生物科知识,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这样强化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实用人才和未来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所以本题目设计了学生到农家乐或农户家中进行几项简单易行的实践活动,以事实检验中学生所学知和生产实践的结合,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学生对未来在农业发展的意识,树立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
高中生在生物科现学的知识点中,有关农业的主要是植物方面,植物最为重要的是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我们的农业种植模式联系最为紧密的。种植作物就是为了农业产品,要获取更多的产品,必须得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的方法就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是指植物将照射到植物上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它由植物叶片吸收光能的能力、及将吸收了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力决定。
(2)提高光能利用率:植物将一年中投射到该土地上的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效率。它由该土地上植物的多少、进行光合作用时间的长短及植物吸收利用光能的能力决定。
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与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矿质元素等有密切关系。提高的途径有光照强弱的控制,温度的控制,CO2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光能利用率与复种指数、合理密植、作物生育期、植株株型、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矿质元素等都有密切关系;提高的途径有延长光合时间(如复种),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如合理密ope体育植、间作套种)、加强光合作用效率等途径。阳光、温度、水分、矿质元素和CO2等都可以影响单位绿叶面积的光合作用效率。
运用这些学过的知识点,可以指导学生的生产中的运用情况如何。对于大田作物,可调整作物间距,使气流通畅及扩大受光面积。同时可在田间适当燃烧秸秆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对于温室大棚,可在晚上补充光照,或点燃碳火以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当然控制昼夜温差也很重要!以下是几种种植的实践。
间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种在一块田地上的种植方式。成带(多行)间隔种植或在同行内混播或在株间点播。通过不同作物的恰当组合,可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间作形成的作物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还能减轻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危害。如玉米与豆类作物间作最为普遍、甘蔗与花生、小麦与豌豆、高粱与黑豆、大豆与芝麻、棉花与豆类或芝麻混作等。由于混作会造成作物间互相争夺光照和水、肥的矛盾,因此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
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能显著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是实现蔬菜高产种类多样、增加作物的单位面积年总产量,增加地面覆盖,减少土壤的水蚀和风蚀,充分利用人力和自然资源,周年均衡供应的一个有效途径。如麦――棉一年两熟,麦-稻-稻一年三熟,地多为小麦-玉米(或大豆)一年二熟,春玉米-小麦-粟二年三熟等。复种是集约栽培的重要方式之一,一年内不同生长季中,作物搭配种植的方式或类型,因纬度、地区、海拔和生产条件而异。而结合山区降雨量少、海拔高、土地少、生产条件艰难等特点,本地区更适合应用于玉米-大豆一年二熟作物,早辣椒―秋黄瓜―小白菜―莴苣,早辣椒―早大白菜―秋黄瓜等。
除了以上的种植模式外,还有套种是在前一茬作物即将收割沿未收割之前将后一茬作物种入前茬的行间株间。如在棉花尚未收完前种入豌豆,还可利用棉花秆作豌豆的支架。轮作是几种作物轮流种植,如稻田在冬天种萝卜或绿肥;也可今年种水稻、明年种玉米,后年种棉花等许多种植物轮流种植。三者通称为“复种”。其中间作、套种:增加光合面积;轮作:延长光合时间。三者都是为了提高光能利用率,而不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植物所获得的养分大部分是通过根系的吸收获得的,根部营养使作物获得高产的前提与保证。根部吸收养分的过程,通过根部细胞表面的正负离子(主要是细胞呼吸形成的CO2和H2O生成H2CO3再解离出的H+和HCO3-)与土壤中的正负离子进行交换,从而将土壤中的离子吸附到根部细胞的表面,再进入植物体内部的过程。
影响植物根系吸收营养成分的因素:1、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根系吸收速率下降。2、土壤通气状况 根部吸收矿物质与呼吸作用密切有关。土壤通气好,增强呼吸作用和ATP的供应,促进根系对矿物质的吸收。3、土壤溶液的浓度 土壤溶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根部吸收离子的量也随之增加。但当土壤浓度高出此范围时,还可能造成根系吸水困难。因此,农业生产上不宜一次施用化肥过多,否则,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导致“烧苗”发生。4、土壤溶液的pH值,直接影响根系的生长。大多数植物的根系在微酸性(pH5.5~6.5)的环境中生长良好,也有些植物(如甘蔗)的根系适于在较为碱性的环境中生长。5、土壤水分含量 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影响土壤的通气状况、土壤温度、土壤pH值等,从而影响到根系对矿物质的吸收。6、土壤微生物 菌根的形成可增强根系对矿物质和水的吸收。固氮菌、根瘤菌等有固氮能力。而反硝化细菌则引起N损失。当土壤偏酸(pH值较低)时,根瘤菌会死亡,固氮菌失去固氮能力。当土壤偏碱(pH值较高)时,反硝化细菌等对农业有害的细菌发育良好,这些都会对植物的氮素营养产生不利影响。要增强植物根部吸收营养成分能力,就应力求避免上述因素的发生,定时为植物松土、施肥,灌溉,改善根部的生长环境,从而增进根的吸收力。
俗话说“万物土中生”,一方面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支撑者,同时又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空气和水分,所以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的作物的产量、品质,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土壤的肥力,其有效的措施是施肥。而化肥是近代科学的产物,具有养分浓度高、肥效快、供肥强度大等优点。其致命缺点是不能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物质,对改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活性物质等较为不利,由于其养分浓度高,施用不当容易造成肥害。长期以来,大量施用化肥,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普遍,这不仅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还会降低其肥效,而且对生态环境有潜在污染压力,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如何科学合理施肥将是一项技术性强又需要长期坚持的基础性工作,有效传授并普及相关基础知识是合理施肥得以贯彻的关键。
无机化肥中的不足,可以用有机肥来补充。施加有机肥,可采用堆肥,将生活垃圾,农作物枝叶堆积在一起利用微生物的分解功能,产生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等养分。堆肥不仅养分完全,供肥持续稳定,而且能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活化土壤养分。有机肥的这些优点,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协调的水、肥、气、热环境,为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施用有机肥可把作物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再归还土壤,是一种封闭的物质循环,要大幅提高作物产量还必须投入新的物质,因而单靠有机肥不能满足大面积大幅提高作物产量的。
因此,有机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使有机肥的“容量因子”与化肥的“强度因子”相结合,充分发挥有机肥养分完全、长效稳定持久的优点和化肥养分浓度高、肥效快的优势,在重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根据土壤、气候、作物品种及田间生长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施用化肥,既满足了作物高产稳产的养分需求,又保证了土壤肥力的继续提高。
农药的使用可以杀灭昆虫、真菌和其他危害作物生长的生物,但在动植物及人体中不断积累,对人畜的危害很大。这个是两面性的,没有农药,就会发生病虫害,产量就有可能降低。那时,菜就会很少,绿色食品,但很贵,一些城里的人就会又在报怨菜贵。喷了农药,若是科学合理地用药,那问题是很少的。滥用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大,污染大气、水环境,造成土壤板结。流失到环境中的农药通过蒸发、蒸腾,飘到大气之中,并随风扩散,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大气中的农药通过降雨,流入水里,造成水环境的污染,对人、畜,特别是水生生物(如鱼、虾)造成危害,大家吃到了,农药残留对人健康的肯定影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最终会增强病菌、害虫的抗药性。除草剂对地表的破坏,影响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恶性循环。除草剂与杀虫剂混配不当直接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选用抗病虫品种是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途径,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因为寄主植物和病原物,害虫在长期斗争过程中,有些寄主植物对一些病原物,害虫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抗病虫性。因此,种植抗病虫品种防治病害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特别是对一些难以防治的病害,效果更佳。由此看来,利用抗病虫品种在作物病害的防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不是唯一的。在利用抗病虫品种时,还应考虑品种抗病虫性持久性的问题,避免单一大面积推广某一抗病虫品种,应合理布局,及时轮换品种,并注意提纯复壮。
生态农业模式是指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优势采取适宜的技术措施和规范行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农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形式。贫困山区应采用独特的“种、养、加”立体种植的生态模式,该模式能够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并且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立体种植就是指充分利用时间、立体空间等多方面种植(养殖)条件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种养模式,就是中国传统的“四位一体”的庭院农业模型(例如:将鸡、猪、菜、沼等生物组分整合成一个生态微循环系统),简单的例子就是“玉米(蔗)―牛―沼”种养结合。
“玉米(蔗)―牛―沼”种养生态模式技术,就是利用玉米中(蔗叶蔗尾梢)饲养肉用牛和奶水牛,用牛粪作为沼气池发酵原料,提高玉米(蔗)综合利用率,构建以玉米(蔗)产业为龙业,以养牛为纽带,以沼气为热点,形成互动联动的,循环式的“玉米(蔗)―牛―沼”三个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链。该模式对促进玉米(蔗)生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重生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的发展。在推广应用农业种养模式中,着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严格控制化学品的投入。要根据作物、畜牧和水产的实际需要投入,严防过多过滥投入而影响环境,同时要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替代品的引进开发和使用工作;二是要大力推广应用养殖业排泄特循环利用的种养模式。各地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生物间的降价和利用作用,减少面源污染;三是大力推行传统的耕作方式,水旱轮作、增施有机肥,深耕中耕培土、种植绿肥以培肥地力、冬耕冻融等,实践证明,这些传统的方式对改善和提高地力、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减少连作障碍、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最终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生产和生态建设目标。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了解到科学管理和科学种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到农民靠科技致富的劲头,看到了我国未来新农村的发展前景和美好未来,另外,这次调查使我有机会为家乡瓜农出谋划策,在努力用科技文化知识服务于民的同时,我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加强了实践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思维,重新认识了自己,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像我们中学生更要倡导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科教兴农,更不忘要以所学知识为家乡献计献策,把家乡早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李菡;孙爱清;郭恒俊. 《农田不同种植模式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2010
[2]马建庄;程朝忠. 《小麦、朝天椒一年两熟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 中国农技推广;2010
[6]李丽雅. 《我国大城市地区现代都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山东省的农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展山东农业经济变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山东农业的发展,在山东的耕地中,地下水的开采量在不断增加,导致山东沿海地区的一些耕地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其余的一些耕地会经常受到旱涝的灾害,还有一些耕地由于长期使用过多的化肥,导致土壤质量受损,严重造成农田沙化现象,使粮食产量降低,这一系列的原因都导致山东的可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
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率。然而在实际的农业投入上,无论是财政方面,还是信贷方面,又或者是农民的自身投入都比较低,这就导致在农业发展中缺乏一定的种植技术,基础设置不够完善,无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山东不仅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我国的1个产粮大省,然而现阶段随着山东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减,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山东粮食产量在不断降低,限制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限制了山东农业经济的发展[1]。
山东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合理控制成本,现阶段山东的农产品种植成本普遍偏高,这就导致山东农产品的价格偏高,不利于山东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山东要通过控制种植成本来有效降低农产品的价格,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山东农民在种植农产品时对肥料、水量以及具体的用药都进行合理的规划种植知识,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从而可以有效地将种植的成本降低;要在资本结构上进行改革,即要对山东的农业经济进行改革,加快速度去建设山东农村的资本市场,有效地将外来的资金吸引到农业建设中,尤其是要吸引外商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从而促进农产品的开发;加强对农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农业人员是农业种植的直接参与者,农业人员的种植水平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农业人员的素质建设,通过经常对农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种植专业知识、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山东的农业人员中普遍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经营管理意识,这就导致他们不会很好地为自己创造收益。所以需要加强对山东农业人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既包括种植技术的培训,也包括一些经营的管理知识,让山东人民开始拥有经营和自主创业的精神,从而提升山东的农业经济[2]。山东的种植业受到耕地的限制,整体的调整空间并不是很大,但山东的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因此山东可以增加对农产品加工和经营产业以及畜牧业产业的重视,促进山东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山东的农产品种植上,每个地区种植的产品都比较类似,没有特色的产品种植区,这就限制了山东农业经济的特色发展。因此,在山东种植业方面可以注重发展具有特色的种植产业区,在不同的地区种植不同的产品,可以结合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优势,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种植区,这个区域的种植产品一旦确定就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现阶段,很多地区并没有结合实际的发展种植情况,就盲目地提出要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然而如果大力种植有机产品,农田会有一定的还原期,在此期间无法使用化肥和药物,这就会极大地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山东种植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生产的技术相对简单而且能够满足当下人们追求食品安全健康的要求。
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新形势下有效提升山东的农业经济水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因此,山东省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积极优化农产品的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的提升。
[1]段月琴.试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3,3(01):10.
[2]张尤稳.试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商品与质量,2016,5(03):90.
王昌红,泗阳县致远中学,宿迁市高中地理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2014年江苏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致力于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强调地理感性可视化教学,指导学生应用系统思维建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管理。
师:首先想和大家讨论一个话题――美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课件展示我国南北方代表性美食图片)大家喜欢美食吗?
师:而要吃到正宗的地方美食,需要知道我国美食分布的基本特点(课件展示)――南米北面,为什么?
师:对,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我国东部农业分布的格局(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片段)。
师:由于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我们这节课就一起学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点评: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促成学生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连接,进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本节课中,教师将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熟悉的话题之一“美食”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美食”迁移到“主食的地理分布”,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走到教学的场景中,进而自然地开始探索“南米北面”的产生原因,同时也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地域类型”。】
师:(课件展示一组水稻种植景观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发挥我们无穷的想像力吧。
师:同学们想像力很丰富,思维发散性很强。从地理角度来看,我们常常会思考四个方面的问题:什么作物?分布在哪?为何形成?有何特点?(板书)
师:根据分析农业区位条件的一般思路,结合导学案材料,思考亚洲季风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并将结论总结在导学案上。
(学生自主阅读导学案上对应材料,并初步建构出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优越条件的知识体系)
师:下面各小组讨论一下,互通有无,1+1>
2,互相评价,汇集小组智慧共同建构出知识体系。
生:(将小组讨论成果投影到屏幕上)我们小组讨论总结的结果是作物种类是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从自然条件上看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等。
生:我觉得刚才没有把市场因素表达清楚,亚洲人口众多,所以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水稻属于高产作物,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水稻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亚洲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亚洲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师:(展示亚洲季风区气候资料图表)亚洲季风区的气候为什么适合水稻的生长?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的优势条件,那我们辩证思考一下,有没有不利条件?
师:总体来说,亚洲季风区具有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越条件,那亚洲水稻种植业又有哪些生产特点呢?结合导学案上的案例《李强家的农业故事》,总结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师:(展示李强家的人口和农田面积数据与美国大农场面积数据)计算一下,李强家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
师:(展示水稻的单产数据与美国大农场的小麦和玉米单产数据)计算一下,李强家水稻亩产是多少?
师:(图片展示)这位朴实的老人,却感动全中国。请一位同学朗读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写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一学生朗诵)
师:(展示李强家的农业机械资料)这段材料反映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师:(展示亚洲水稻种植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材料)反映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师:以上我们以水稻种植业为核心,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作物、分布、条件和特点,那么这些知识之间又有哪些联系?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将小组讨论成果投影到屏幕上)作物的习性决定了它的分布,分布决定了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决定了生产特点。如:亚洲季风区决定了其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而季风区的气候特点也决定了水旱灾害频繁和水利工程量大等特点;经验丰富、精耕细作所以单产高(教师适当补充)。
师:(展示日本的水稻种植业资料)请同学们分析日本水稻种植业又有什么特点?
师:通过对日本水稻种植业特点与亚洲季风区水稻种植业一般特点的比较分析,给我们什么启示?
师:对,是不断变化的(课件展示过去与现在农业机械的变化),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生产特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种不一样的水稻种植业(播放《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关贵州省江侗乡“稻鱼鸭”生产模式视频)
生:绿色无污染。(教师追问:是不是完全无污染呢?学生把表达改为污染很小)
师: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所以我们要关注食品安全。
【教学点评:对于城市学生来说,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较少,但是他们对农业场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呈现水稻种植业的农业场景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从图片中看到和自己所知的有关水稻种植业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什么作物”“分布在哪”“形成条件”“有何特点”等四个方面来建构地理思维模型。对于上述每个方面,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促进了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师在教学中还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在分析水稻种植业区位条件的时候,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同时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如亚洲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对水稻种植业特点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关注到地理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水稻种植业的一般特点,同时结合日本水稻种植业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在不同区域中也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使学生加深了对“因地制宜”地理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师:对。那我们能不能借鉴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分析思路,写出有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知识体系呢?
生:(将小组讨论形成的知识树投影到屏幕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央大平原,区位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从自然条件看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少;生产特点是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生:我觉得社会经济条件方面还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美国对农业实施补贴政策,实施农业区域化,提供技术支持。
生:玉米、小麦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它主要分布在中央大平原,而中央大平原又决定了地形平坦,地形平坦开阔又决定了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教师引导补充:玉米、小麦的生产过程比水稻要简单,所以有利于机械化生产,由于美国中部地广人稀,所以决定了生产规模大,生产规模大又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水平高所以商品率高)
【教学点评:教师创设了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一组商品谷物农业的图片进行思考,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回答也更加贴近教学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地理思维模型,自主地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思维的方式有所差异,因此建构的知识逻辑上也有不同,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知识树,引导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互相交流,相互借鉴,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师: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前面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和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展示世界农业分布图),它们都属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那它们又有什么差异呢?
师:(展示家乡农业景观图)在希望的田野上麦粒日渐饱满,翠绿的稻苗正在茁壮成长。(展示泗阳县粮食生产现状材料)当然我县粮食生产也有一些不足,请你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家乡农业发展献计献策。你觉得家乡农业应如何进一步发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师:以上各位同学多角度、多层次提出了我县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也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乡。(播放视频《美丽的泗阳》,在歌曲声中结束本节课内容)
【教学点评:从生活经验走向学科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思维方法的过程。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是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的思维形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两种农业类型的差异,不仅让学生回顾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了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一直是高中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理念。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来活化知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家乡的农业发展条件进行分析,为家乡农业发展献计献策,有效促进了知识的迁移运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占我国行政区划的80%以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75%,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农民。农民所从事的产业绝大部分是种植业。种植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民的生产方式主要依赖种植业。我国耕地面积人均不足1.4亩,而我国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低下。我国农业生产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低,文化科普素质差。在3.2亿农业劳动力中吗,文盲占29%,小学文化程度占40%,大多数农民缺少科学技术知识。我国农村急需一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而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则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尤其是种植专业教育。
现有农村职业学校中,种植专业大都是近年来从大中专农业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在专业理论、专业实践及教学实践中都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很不成熟,想要培养高素质的种植专业技术人才,对种植专业教师就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认真学习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新任国家主席关于中国梦的阐述。培养自己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忠诚党的职业教育事业,克己奉公,有强烈的进取心和紧迫感ope体育,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学生充满爱心。治学严谨、言行一致,当好学生的楷模,使学生心服口服,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2.不断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以使专业课教师不断丰富更新知识,改变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
3.不断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工作,督促专业课教师加强业务自修,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拓宽知识面。
种植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较吃力,但他们积极向上,要求进步,渴望学习使用的农业新技术。同时思想上有压抑感。由于世俗的偏见,社会上不人对职业学校尤其是种植专业缺乏应有的理解,以为上种植专业是“白搭工”“庄稼活不用学”。学生上学学习要顶着社会的压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较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就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教材体系过于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知识偏多偏深,知识内容陈旧、滞后,重理论,轻实践等,这些特点明显与种植专业的学生实际不相适应。其改革主要是删去淘汰的植物品种和已经落后的传统耕作方式。增加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按照“需用为准,够作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组织,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化与完整,突出技能的培养,便课程内容精简而实用,形成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技能为主线的组合型综合化课程。通过改革,理论内容减少了,增强了专业课的实用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使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
第一 成立兴趣小组,组建第二课堂。根据学生的爱好不同,成立若干兴趣小组。我校种植专业二年级就建有:食用菌、花奔、中药材、大棚蔬菜、作物食种繁育等兴趣小组,每周抽出一定时间活动,每一兴趣小组都有指定导师精心指导。
第二 组织知识技能竞赛。每月坚持一次,结合课本理论和农事进行,强调技能的培养。我校种植专业学生就进行多次的果树嫁接修剪、化肥鉴定、果实品种识别、病虫识别等各种竞赛,每竞赛一次,对学生的学习都是一次促进。
第三 把农业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改编成多种文艺形式,让学生自编自演,使学生在娱乐中增长知识。
在用人制度上,职专毕业生享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待遇。政府部门要认真实施执行《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加大投资力度,实施政策倾斜。在劳动用工方面ope体育,劳动部门要严格实行国家关于就业准入制度,认真落实未经必要培训不得就业的规定,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认证书制度。使毕业生持“双证”直接就业。
党和规定,农村土地延包三十年不变,尤其是近年来农村普遍实行的退耕还林补贴和种粮补贴,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荒山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大棚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食用菌开发、花椒种植、辣椒种植、中药材种植等项目都前景看好,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到哪里大有作为。学校要因势利导,动员种植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去发展和施展才华,并为他们提供信息,提供技术服务,大力培养毕业生典型,确实能够使一生富一户。
3.有序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务工。近年来,从我校和郑州市劳动局协议安置和学生到南方打工情况来看。形势不错,今后更应该加强联系,广交朋友,和当地劳动部门与农业企业建立长久的用工协议,扩大就业范围,提高种植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农业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从农业生产涌向了工业生产,导致农业生产的人才队伍逐年缩水,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人才缺口无法得到补充,出现了严重的人才短缺局面。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加强农民现代农艺培训进行深入研究,以改善当前农业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保障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村农艺技能培训关系着农民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推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是决定因素,而农民是主体,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
首先,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发展,农村的劳动力需要不断地进行新技能、新业务的培训。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接受正规的农艺培训,并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现状,尝试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这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其次,农业生产以经验种植为主。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正规的农艺培训,但是农村依靠先进技术进行农业种植的农民依旧占比较小,大多数的农民知识水平低,无法有效地掌握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体力劳动依旧是农业种植的主要部分。虽然部分农民也愿意使用现代农业技术,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以及其他的一些相关的配套设施,使得现代农业的推广存在着较大的阻碍。
根据农业生产的现状来看,经济作物和对生产技术水平要求高的作物种植效益更高,但是此类作物的种植对农户的技术要求较高,且种植风险较高,再加上许多农业技术都是针对某一大的地域研究出来的,地方化的实践比较少,无法为本地农用现代技术提供必要的参考,因此愿意进行种植的农户较少。而种植技术水平较高的农户更愿意进行大规模、高风险的经济作物种植。综合可以认定,凭借经验种植的农业生产无法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农业推广,需要进行农艺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培训工作应抢抓国家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扶持机遇,坚持内抓培训,提高素质,外抓输转,提高收入,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思路,在农民现代农业培训上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市场的需求是最客观的,应根据市场对农作物的实际需求和种植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选择农业培训重点,确保培训内容能够迅速转化成农民的实际种植技术能力。当然,培训也要注意专一与多样的结合,要求参训者在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的同时,还要了解其他技术。
2.坚持整体规划的原则。在进行培训时,要根据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确保培训内容符合地方特点,同时避免大规模的重复性同类技术培训,以免造成市场资源的浪费。
3.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内容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培养农民的实际操作技术,又要考虑其理论认知层面的提高,逐步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和把握能力,更要做好对培训内容的“升级”。
在农民现代农艺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开展、落实等多个环节上,建立全覆盖、全过程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培训工作专门部署,培训活动定期开展,并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农村工作部牵头的工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的农民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民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把农民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向农民群体传播现代农业知识,要提高传播的便捷性和时效性,运用快捷的方式把最新的知识传递到农民手中。比如在传授一些农业种植、防病虫害的新技术时,就不宜组织集中学习,这样既耗时耗力又不便于农民及时掌握,应该积极利用网络通信资源和农科知识传播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农民的在线学习和现场指导,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全面的新技术、新信息。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办法,制定严格规范的考核评估制度和体系,加大对各地各部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考核管理力度,同时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如农民现代工艺的考核评估,要以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是否实现增收作为硬性指标,做到农民培训工作有监督、有考核、有成效,真正使农民培训工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希望工程、阳光工程。
要将针对农民的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形成长期有效的服务体系,确保农艺培训费用常态化和正规化,由政府出资长期向农业生产领域提供有效的技术培训,以推动和保障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水平的进步。具体来说,要加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民教育信息化步伐种植,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农民创新运用指导中心,将农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有推广价值的技术及时进行推广。
综上可知,虽然当前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在提升,国家对现代农艺培训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但是当前针对农民的农艺培训机制尚不完善,农民对现代农艺知识的认可度也不高,因此需要在培训时主要考虑农民紧缺的农艺知识,同时规范培训机制以及考核机制,从而确保农民能够得到足够的培训,满足农民的需求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任静.加强农艺培训工作的原则与措施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2(3).
[2]毕秀利.如何加强农民现代农艺培训[J].祖国:建设版,2013(1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使理论知识得到深化,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了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必须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农业改革的力度。与此同时,更需要一批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农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所以,对种植业的实践性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种植专业设置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了实现理论知识与生产效益的良好转换,必须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样,不仅造成培养目标素质的单一化,还会降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表现为: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畏惧不前,害怕犯错。有的学生自认为理论知识充足,但是依然出现各种错误。比如,在果树嫁接中需要找出切口,要求对接穗进行削取。通常情况下,接穗的长度为58cm,长面削掉的尺寸为整个接穗的?,另一面削成马蹄状,尺寸为1cm。可以看出,该理论并不复杂。但是,要高质量的完成任务,还需要加强实践锻炼。如果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实战经验与技术,即便拥有再多的理论知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可见,实践性教学是投入劳动生产活动的重要条件。
学生实习实践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如果农业产生的时间长,那么实习实践的时间就相对比较多,反之亦然。同时,根据课堂标准要求,种植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的时间应该占到总授课时间的40%。在必要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在很多职业学校中,种植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的时间仅仅占到总授课时间的10%,甚至更少。另外,很多学校的实习场地与相关标准不符合,难以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践需求。以上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
在种植专业教学中,实验课、实习课教学效率甚微,包括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师、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不高,抱有应付态度。另一方面,实验课、实习课在授课的过程中,受到器材缺乏的限制,难以开展。比如: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导致教学组织混乱。这样,使得部分学生鱼龙混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ope体育。与此同时,当实验课结束后,很多学生虽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具体操作的步骤。但是,一旦让学生自己独立操作时,就会难以下手,或者错误百出。由此可见,这样的实验课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实习的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很多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可以独立操作。然而一部分同学由于思想重视度不高,怕吃苦、怕劳动等原因,认为实习就是完成任务,没有掌握相关的技术也无所谓。在这种情况下,不但降低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给农业科技的发展带来很大障碍。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培养出一批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的稳定、长久发展。为了实现以上目标,要求加强领导的重视度。在政策、资金上面给予帮助,解决种植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比如:建设专业实习场地,购买充足的实验器材,合理调整课程安排,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实践证明,只有提高领导的重视度,才能加大对职业学校支持的力度,从而改善以上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同样,在种植专业教学中,也必须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虽然种植专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部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但是,在农业生产本身特点的影响下,依然有很多学生不愿意投入农业学习中。所以,应该积极培育学生对农业的兴趣与爱好,使他们在农业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为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了激发学生对种植专业的兴趣,学校可以开展丰富的专题报告会,为学生介绍当前农业发展的形势,以及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使学生增强对本专业学习的信心。另外,可以邀请一些种植方面的专业来学校做报告,为学生讲解在农业实践中的知识以及经验,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对种植专业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对种植专业的兴趣,不仅可以促进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从而积极投身到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中。在农业生产中,建立一支技术能力高、专业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年轻队伍,是促进新农村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大重视度。
当前,因为诸多条件限制,学生实习场地器材不足、条件艰苦,导致课程难以开展。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很多职业学校的实习课程时间少于总课程的五分之一。有的学校在最基本的农业操作教学中,也没有提供相关的技能训练。还有一些学校由于本身条件困难,无法开设技能训练课程。针对以上情况,应该争取多方面的资源,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帮助农业职业学校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首先,建立校内实验基地。立足学校本身的资源,利用校内建筑空地或者闲置的土地,建设农业实验基地。比如:在实验基地中种植梨园、橘子园、桃园、苹果园,然后交叉种植草莓、红薯等作物。另外,在校园马路两边可以种葡萄、猕猴桃等藤本植物。除此以外,可以开发小面积实验区,种植蔬菜。这样,不仅方便学生学习,而且起到了美化校园的作用。
其次,建立校外实验基地。为了使学生真正深入到农业实践中,应该在发挥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在校外建立大型的实验基地。这样,学生可以在类似于大田的实验环境下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另外,农业职业学校应该积极与农业技术单位联系,通过科研项目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教学、科研的教学实习基地。
再次,建立健全实践制度。制定相关的技能培训考核制度,明确考核的内容与目标。在考核的过程中,按照安排好的项目考核,采取考核一项,评定一项的办法。同时,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成不同的等级。针对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促其改正。考核时间可以安排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为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
最后,做好新技术的推广。为了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外,还要重视新知识、新技能的传授,从而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农业实践中。在某种程度上,新科技代表了一定的生产力,有助于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因此,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对农业生产的兴趣。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民生的根本。为了积极推进农业的发展,应该不断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新型农民。当前,在种植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分重视理论,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种植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改革的办法与措施。比如:提高领导的重视度,激发学生对种植专业的兴趣,多管齐下,加强实践锻炼等,希望可以加强种植专业教学的实践性意义,为我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
[1] 谢忠宜,郝玉华.中等农业学校种植类专业能力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实施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8).
1.1 坪定乡柳坪村种植业收入情况:坪定乡柳坪村属高山农业种植区,海拔2 100 m,主要以种植冬小麦、地膜玉米、蚕豆、洋芋和荞麦为主,所调查的20户农民平均耕地面积为5 202.60 m2,户均种植冬小麦的纯收入为120元/667 m2(经济收入170 kg/667m2×2元/ kg=340元,投入费用:肥料100元+人工120元=220元)依次推算,种植地膜玉米纯收入518元/667 m2,蚕豆纯收入262元/667 m2,洋芋纯收入610元/667 m2,荞麦纯收入是90元/667 m2。
1.2 东山乡石磊村种植业收入情况:东山乡石磊村属半山农业种植区,海拔1 700 m,主要以种植冬小麦,地膜玉米和洋芋为主,所抽查的20户农户平均耕地面积是2 647.99 m2,户均种植冬小麦的纯收入是100元/667 m2(经济收入150 kg/667m2×2元/kg=300元,投入费用:肥料120元+人工80元=200元)依次推算,种植地膜玉米纯收入是325元/667 m2,种植洋芋纯收入是480元。
1.3 丰迭乡瓜咱村种植业收入情况:丰迭乡瓜咱村属河川农业种植区,海拔是1 400 m,光热资源充足,主要以种植冬小麦、玉米、油菜为主。所抽查的20户农户平均耕地面积是1 334 m2,户均种植冬小麦的纯收入是280/667/hm2元(经济收入275 kg/667 m2×2元/kg=550元,投入费用:肥料120元+人工150元=270元)依次推算,种植玉米纯收入是632元/667 m2,种植油菜纯收入是550元/667 m2。若实行冬小麦套种玉米的种植模式,则收入更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县农业种植业结构较单一,仍以种植粮食为主,不仅产量低,而且分布不尽合理,主要粮食种植区在高半山,因此有待于加强对该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农民在增收中,还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自然条件较差,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农户还沿袭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因此抵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脆弱。
2.2 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陈旧。农户普遍缺乏基本的务工技能和生产技术,自身的思想观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式有较大的差距,缺乏发展思路,单一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而且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农村妇女和老弱病残人员,劳动力缺乏,素质低下,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新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2.3 种植业科技支撑力薄弱,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由于长期在基层推广农技工作,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即使在生产一线开展了技术指导工作,栽培技术仍然落实不利,田间管理不尽到位,管理粗放,造成产量品质下降,减产减收。
2.4 由于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投入减少,生产集约化,水平降低,导致了粮食生产低而不稳的局面。
3.1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脱贫致富,就必须在思想上有所突破,围绕适宜当地农业发展的产业,积极寻求发展的新路子。
3.2 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种植业的产业结构。积极引导群众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农田建设,增加土地投入,为创建高产稳产田打下基础。要充分利用白龙江河川区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压粮扩经,压夏扩秋,进一步推广普及设施农业,发展立体高效农业;在高半山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推广种植小杂粮;在高山区大力推广玉米全膜沟播栽培技术,充分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3.3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为农民增收提供有效支撑。针对我县特色种植业专业技术的匮乏,以及专业人员知识老化问题,需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实用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和培训规模,不断提高农业种植业科技含量,切实解决因技术力量薄弱而造成增收效益不明显的问题,需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不断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益。
侗族先民是古百越民族中的一支,过着“饭稻羹鱼”的生活[1]1。这种“饭稻羹鱼”的生活至今在黔东南侗族地区仍然普遍存在,是黔东南侗族糯禾种植传统知识保存完好的地区。据调查,黔东南侗族种植的糯禾品种是目前我国保存得最多的地区,仅从江县有文字记载的就有261个禾品种材料,已征集到的有258个禾品种。①贵州省从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从江县志:续修初稿:农业、畜牧业单行本第4页,2007。这些众多的糯禾品种及种植传统知识一直以来在保存我国生物品种多样性,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高仟侗寨是从江县西北部海拔最高的侗族村寨,海拔800余米,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狭长山间田坝上。高仟是侗语gaos tinl的音译,“gaos”指“头”,“tinl”是“千”的意思,含有“很高”之义,也意谓边远的地方。全村由宰养、宰俄、宰雷3个自然寨组成,有稻田1 430多亩,354户,1527人,均为侗族。高仟长期以来种植传统糯禾,且品种多样。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后,高仟种植糯禾的传统生产习惯才发生改变,开始了以种植传统糯禾和杂交水稻为主的生活,但糯禾种植的传统知识依然保存完好。
2011年6月,从江县侗乡稻鱼鸭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示范地,而稻鱼鸭共生系统正是高仟侗寨糯禾种植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仟侗寨至今坚守着传统糯禾的种植,传统的糯禾品种是造就高仟侗寨糯禾种植传统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因。侗语“苟”是“稻谷、米、饭”的意思,至今仍保存着“苟荡”(kgoux dangl)“苟岁王”(kgoux siik wangc)“苟庆”(kgoux qaenp)“苟雍”(kgoux yongc)“苟滚哈”(kgoux guenx hak)“苟白”(kgoux beds)“苟闹”(kgoux naol)“苟闹怕”(kgoux naol pap) “苟边”(kgoux bieengh)等30多种传统糯禾品种。因生长海拔高度不一、生长成熟期的不同,形状、色彩、气味清香的不同,产量高低的不同等而命名不同。总体上以迟熟、高杆、大叶、大穗、禾芒较长、色彩多和较能适应冷、阴、烂、锈田生长,并且不易脱粒,休眠(生长)期较长为主要特征。高仟海拔800余米,常年气候都比较湿润、温凉,年平均气温大约在18℃左右,无霜期329天,年降雨量1220毫米。根据2010年从江县农业局土壤肥料工作站对高仟24户农户地处海拔791-922米不同坡向、不同地形部位(山顶、半山腰、坡脚)稻田的抽样(采样深度0-20厘米)检测,高仟村稻田属水稻土土类,土种为黄泥土,土壤结构为粒状、块状,土壤质地为粘土,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糯禾稻的生长。高仟稻田因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性和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分为坝子田、高坡田、锈水田、烂田、阴田、向阳田几种类型。高仟村民自古以来根据不同糯禾品种的特性,分别种植在不同类型的稻田里。侗族祖祖辈辈积累的生产经验是侗族糯禾品种多样性形成的第一个原因。
在高仟,除了沿用本村的糯禾品种外,还从外地(村)引进品种,当然,本村也有品种外流(传)出去。这种民间的品种交流机制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吃相思”活动。在南部方言区的侗族村寨,每当春耕前和秋收后都要轮流举行“吃相思”的民俗活动。即今年甲寨的全体成员盛装到乙寨去做客,明年乙寨的全体成员盛装到甲寨来做客。主寨要杀猪、宰鸭、开腌鱼、蒸糯米饭等招待客寨,客寨一旦发现主寨有好的糯禾品种就会索要。“苟岁王”就是高仟到小黄村“吃相思”的时候带回来的品种。二是亲友小聚或“帮工摘禾”。平日无论谁家备了好菜就会邀请亲友分享,如果主人家有好的糯禾品种就会被索要。秋收时的相互“帮工摘禾”是品种交流的时机。从江县银潭村种植的“苟高仟”品种,就是来高仟“帮工摘禾”时索要的“苟滚哈”。三是换取或执意索取。种植糯禾的侗族村寨海拔一般都比较高,甲村寨与乙村寨相距较远,但两寨之间的稻田却相邻。摘禾时,若发现邻寨稻田里的糯禾是自己没有的品种就会将自己的品种与之对换,或执意向对方索要。据高仟寨的戴建文说,往洞乡的归腾、则里、秧里、双岗、高吊村的田与高仟的田相邻,对方摘禾时就向高仟索取“苟荡”“苟岁王”“苟并归”去种植。2006年,高仟也有人向双岗索取“苟铜腊”来种植。这种民间自然形成的品种交流机制成为侗族糯禾品种多样性形成的第二个原因。
高仟村民习惯保存糯禾品种,几乎每家都保留有10个以上的品种,每年至少要种植2-4个品种,每块稻田2年要换1次品种种植。高仟有句俗话:“苟文岁岁夺两,姑把很嗨未买”,意思是品种要不断的交换种植才能保住更多的品种和品种的质量。对于一些产量较低、适应种植面窄或对环境、气候、土壤要求过高的品种,有适合该品种种植稻田的农户从保种的角度考虑也会自觉自愿种植而不求其产量的高低。一旦有人需求,便无偿给予。村里的石汉文老人说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侗族大歌队的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矮,唱出来才好听;树林里的树木也有高有矮有大有小,树林才常绿;不同地方的田种出不同的禾,人才可以吃到不同味道的糯米。”这是高仟村民朴素的生态理念的反映,客观上起到了培育、保存糯禾品种的作用,是糯禾品种多样性形成的第三个原因。
高仟的节日、生育、建筑、社交、婚丧嫁娶等习俗文化与糯禾生产紧密相连。方便携带的糯米饭不仅清香可口,而且不易馊、耐咀嚼、耐饥饿,为高仟村民上坡劳动携带的响午饭,村寨“吃相思”的主食是糯米饭,送别时馈赠的礼物也有糯米饭,立房上梁时悬挂糯禾,满月酒的贺礼要有糯禾,“驱邪祛病”必须用糯禾……侗家人还用糯禾制成粽子、糍粑、酿制糯米酒等,作为节日的食品、馈赠礼品、婚嫁等吉庆礼物,也用糯米饭作为佐料制作腌鱼、腌肉、腌蕨菜等传统食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饮食文化。这种自古而今就与侗家生产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成为侗族糯禾品种多样性形成的第四个原因。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对“传统知识”的定义,即包括遗传资源、狭义的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表达,一般都在传统社区内发现、发展、使用、传承;TK的创造通常历经数代,每一代都在原有基础上累积增加。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高仟村民在生产方式上承袭了祖祖辈辈的智慧和技艺,蕴含着丰富的糯禾种植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的运用客观上保证了粮食生产的安全和品质的纯正,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稻鱼鸭共生系统。稻、鱼、鸭共生系统是高仟村民糯禾种植传统知识运用最突出的智慧表现,尤其在鱼苗、雏鸭的孵化、饲养、管理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知识体系。稻、鱼、鸭是一个共生互补的循环系统。在稻田饲养鱼和鸭是因为鱼和鸭不仅是村民的主要食物之一,其粪便能为稻田提供天然良好的有机肥料,促进稻谷的生长,还可以替代人力薅秧(中耕时)成为侗族稻田农作的“工具”—— 鱼和鸭在稻田吃水草、寻找饵料和食物时可以吃掉稻田里的杂草以及害虫的虫卵、幼虫,游动时还可以把水搅浑,增加水里养气,遮蔽阳光,抑制水草生长,不断松动泥土ope体育,使土壤疏松透气,秧苗吸收到新的养氛而茁壮成长。在稻田放养鱼、鸭一要遵循水稻生长的自然规律,二要遵循民间的生产生活习俗,三要遵守村规民约。比如放养鸭需要错过撒种、插秧、扬花期和抽穗期,若有违规者,轻者家族内部进行处罚,重者进入鼓楼依照村规民约进行处罚。放养鱼要根据水稻栽插期、生长期、成熟期不同时间段放养或捞取,要确保放养密度恰到好处,若发现鱼放养过密集,则要随时加以捕捞控制。农历三月春耕时,耙好田就把鱼苗分放进田里,这时候放的是去年留下来的老口鱼苗。到四月份栽完秧,还可以放入一些刚孵出的小鱼苗。稻田里的鱼儿不需专门喂养,依靠农家肥、鸭粪、薅秧翻出新泥所提供的养分或微生物就能维持生长。到了七月“吃新节”,开田放水捉鱼,捉大放小。到九月糯禾成熟时,又开田捉鱼,仍然只捉大鱼或吃或制作腌鱼,小的鱼则留在稻田中继续饲养。鸭子也是如此,放入稻田后,通过食杂草、食昆虫和微生物维持生长,一般每50天左右就是一个鸭子放养和收获的周期。当鸭子长到可供食用即开始宰杀,但同一批孵养大的鸭子不可全部宰杀,必须要留下1只母鸭生蛋和1只或四五只公鸭作为下一批鸭子的头鸭(领队)。鱼和鸭放养可以同时进行。雏鸭不会伤害鲤鱼和草鱼。鸭和鱼同步生长,由于鸭的个体较小,可以穿行在整个稻田中,无遮无碍,更不会伤害稻秧,仅以浮游生物和昆虫、虾类为食。致使稻田中的稻、鱼、鸭相安无事,各自形成的生物链,维系着更多的生物物种和谐并存[1]3。这种稻、鱼、鸭共生系统构成了ope体育一个生物链,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稻田的有机成分不被破坏,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侗民同时获得粮、鱼、鸭的丰收,维持着侗族“饭稻羹鱼”的生活。可以说“稻、鱼、鸭在耕地中并存的传统农艺,是侗族乡民传承了数百年的多项目复合谋生艺术”[2]在高仟的传承。
2.有机肥的使用。高仟糯禾种植传统知识还突出表现在有机肥的使用上。高仟村民一直坚持稻田施用农家肥和自然生长的植物——秧青。根据每块稻田所产糯禾的产量来施用农家肥的使用量。例如1块收获10把(1把禾约35~40斤)左右糯禾的田就需要10-20挑(1挑大约70斤左右)左右的农家肥作为底肥。农家肥不仅肥力足而且肥力持续时间长,能为糯禾提供很好的营养。同时由于在稻田放养鱼、鸭,其粪便成为有机肥也不断为糯禾的生长补充营养。在稻田里施用秧青,既能作为天然肥料供给稻田,又可以软化土壤利于庄稼生长,维护土壤的有机成分不被破坏,为糯禾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生长的条件,保持了糯禾生物自然属性的原汁原味。稻田泥巴的松软又减轻了村民的耕作强度,这对于农耕民族显然是一项重要的生产手段。这是侗族长期生产实践及经验的积累,为糯禾优良纯正的品质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提供了保证,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对维系人类生命健康作出的一大贡献。
3.病虫害防治。民间自创病虫防治方法是高仟糯禾种植传统知识的重要内容。这个方法的独特运用看似简单,但对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和人类生命健康的潜在意义则十分重大和深远。高仟糯禾稻田大多都在海拔600-800米以上,对于海拔较高的稻田,由于气候比较寒冷,田水常年较冰冷,所以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很少发生病虫。宰养寨76岁的吴学证老人就说他家的稻田从没有遇见过虫害。但相对海拔较低的稻田而言,偶尔也发生病虫害。有的还未来得及防治就自然消失了。在病虫的防治上,高仟民间传统的方法:一是放养鱼鸭在稻田中,可以吃掉害虫的虫卵、幼虫,特别是小鸭长到20天左右,就会跳起来吃秧苗上的虫子,成为除虫的高手;二是人工双手掌合击之落入稻田里供鱼、鸭食之;三是用禾杆烧成草灰撒在稻田驱走病虫。有的还用民间传统自制的生态农药进行杀虫,比如用烟叶、鱼藤、樟树叶等泡水喷洒,灭虫率可达70%左右。这些民间病虫防治的方法从另一个方面保证了糯禾生长和品质的优良纯正。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迅速消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人类所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问题、粮食生产安全与生命健康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民生重大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和ope体育面临挑战感到手足无措时,侗族糯禾品种多样性及种植传统知识表现在粮食生产安全与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平衡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引起了欧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高度关注。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山深处的高仟侗寨在国家全面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强大趋势和面临解决温饱问题的现实情况下,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种植,打破了高仟自古以来只种植糯禾的传统,侗族糯禾种植传统知识也随之悄然发生着变迁并面临着在不远的将来被取代的危险。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江县杂交水稻基本处于试验、示范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末期进入推广阶段,20世纪90年代处于全面普及阶段。主要推广品种为汕优系列和Ⅱ优系列品种。随着杂交水稻推广面积扩大,糯禾种植面积在水稻中的比重逐步下降。1991年糯禾作为从江县本地传统栽培水稻面积在水稻中的比例为4869%,1995年降至276%,2000年至2005年期间降至12%-137%。1996年和1997年从江县农推站为每一户高仟村民送来15kg免费汕优种子,推广种植,高仟只种植糯禾的传统被彻底打破。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仟糯禾种植面积之于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比例在不断下降,逐步从主导地位退居次要地位。见表1。
由于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在高仟水稻种植主导地位的形成,稻田施用化肥和喷洒农药灭虫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随之而来,逐步干扰和动摇着本土糯禾种植传统知识的运用。客观地说,在1996年普及种植杂交水稻之前,高仟村有20%-30%的家庭存在粮食困难问题。2000年高仟基本上就越过了温饱线。近几年来部分粮食富余的家庭还用杂交水稻和旱地收获的农作物喂养家畜和家禽。杂交水稻田施用化肥、尿素、农药的方便省力,减轻了劳动强度,为大多数村民接受(中青年外出打工造成劳动力匮乏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并且波及到传统糯禾稻田的种植,动摇着糯禾种植传统知识的运用。据调查,高仟稻田施用的化肥以复合肥为最多,尿素次之,磷肥第三,普遍使用的农药为有机磷类(敌敌畏、甲胺磷)等。可见水稻品种种植的改变给侗族糯禾种植传统知识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变迁也就成为必然。随之而来又改变了高仟村民历史形成的每天只食或喜食糯食的生活习惯为每日的两餐主食为一糯一粘。有的家庭已全日食粘谷,只有逢年过节和有贵客来到或上山劳动时才食糯食,有的家庭种植少量糯禾纯属供节日和民俗活动之需。粘谷正在逐步取代糯禾的日常主食地位,导致侗族饮食习惯和生活观念也在发生变迁,高仟侗寨糯禾种植传统知识的生存空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可否认,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ope体育,在创造人类物质生活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放在保护生态资源能否永续利用的背景下来观照,却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慢性破坏,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留下了严重的隐患。如果任其大量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领域长期施用最终将导致土壤板结造成稻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鱼鸭觅食困难,稻鱼鸭共生系统的发展受到威胁,给土地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直接的危害。正如高仟村民们所说:“泥巴越来越硬了,不好做活路,米饭也没有原来的好吃了。”我国“三鹿奶粉”和日本“有毒大米”事件酿成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恶果就给予了我们一个启示——减少或停止现代工业化工原料在食品领域和耕作领域的使用,倡导传统的、有机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生态农业生产的绿色食品,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应是人类健康生活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下保护、传承高仟侗寨糯禾种植传统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从国家层面而言,这是一个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维系中华民族生命健康的重大问题;从民族内部而言,这是保护、传承侗族传统农耕文化的文化自觉问题。因此,如何对侗乡稻鱼鸭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示范地进行保护?如何保护、传承侗族传统农耕文化,使生态资源能够永续利用造福子孙后代,应该成为国家、各级政府和侗族高度重视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此,笔者有几点思考:
1.建立侗族稻鱼鸭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示范区。从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传统农耕文化的角度而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予以组织、技术、资金等保障措施及政策优惠,以提高保护示范区的自养能力。
2.建立和不断完善侗族稻鱼鸭共生系统农业技术标准体系,运用标准体系调控生态环境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保证侗族农业传统知识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侗族稻鱼鸭共生系统和糯禾种植传统知识的保护、传承是一个长期浩大的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坚守、传承生态农业种植传统知识单靠侗族民间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没有补偿机制势必会给保护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的困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侗族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除粮食供给不足时的担忧;另一方面可以为保护示范区筹集大量的资金和物质,增强保护力量。
4.建立专门的糯禾种植传统知识保护管理部门,特别是资源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力量的配备和相关科学研究,为糯禾种植传统知识进行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完善保护示范区行政管理机构与体制,落实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责任措施。
5.坚持整体、活态保护的原则。侗族糯禾种植传统知识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生态环境中产生形成的农业生产传统知识,它掌握在每一个个体的侗民手中,是活态的知识体系,因此,不仅要对种植传统知识、耕作技术与经验、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当地特有的农作物品种实施有效保护,而且要对民俗事象、村规民约、民间信仰、民间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有效保护。这是侗族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守住生态农业底线、守住农业文化遗产底线最根本的方法,因为农业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同,未来的农业文化遗产本身仍要发挥生产的作用。
6.加大宣传力度,将保护示范区建设成惠及百姓,造福后代的生态农业工程。在广大侗民中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示范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生产方面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使其明白既是生产者也是保卫者,增强责任感,树立起中华民族的使命感。
从对高仟侗寨糯禾品种多样性及种植传统知识的调研中,我们看到了侗乡糯禾种植传统知识对全球农业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在全球农业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侗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勤劳与创造精神,揭示了侗族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保证健康,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主题。倡导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土壤、空气和水源,保护地球植被和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的需要,是实行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侗族以其糯禾种植的传统知识为我们阐释了这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
[1] 杨庭硕,杨 成.侗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维护[J].怀化学院学报,2008(6)
[2] 罗康智.掩藏在大山深处的农艺瑰宝[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2):109.
近年来,食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性问题,重视食品安全是十分必要的。为提高食用农产品安全性,绿色农业技术应运而生,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水平,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满足了国家对农业发展提出的需求。
绿色无污染。农药残留问题是食品安全最大的问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崇无农药栽培,尽可能地消除农药残留,在保证农产品的食用安全的同时,也避免了对土壤造成污染。经济效益好。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降低了农产品种植对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且更受消费者青睐,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绿色农业种植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有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我国农产品产业结构。
目前,随着对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宣传,其所具备绿色、环保的生产特点也得到认可。但是对于我国农业大国来讲,传统的耕种思想根深蒂固,绿色农产品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推广还有一定难度。一是技术水平不足,知识体系不完善。绿色农产品种植对于土地、环境、技术等要求相对传统的农耕技术要求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准入门槛较高,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并且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生产水平低,产量缩减,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二是绿色农产品的价位普遍较高,目前在市场上的占比依然较小,销路还未完全打开,因此,很多生产基地和农户并不愿意尝试该项技术。总之,在当前阶段,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使用还仅限于小范围内,大规模的生产体系还未形成,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仍旧十分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新旧事物的更替是必然趋势。在传统的种植技术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的时候,研究和推广新技术已经成为必然。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研发出更多的绿色健康食品,让农业生产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重视绿色农产品的技术推广是当前重要的工作之一。
宣传是技术推广的基础。当前绿色技术的推广不容乐观,首先是宣传方式单一,以理论宣讲为主,宣讲内容专业性强、不符合农村现状;其次是意识引导力度不强,思想未实现根本转变。因此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上应该注重把握关键环节。一是把握宣传目的,宣传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农户充分认识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作用,形成绿色生产的意识,并且充分调动农户学习这一技术的积极性。二是注重宣传方式,根据农民及农村的发展特点,以技术下乡、产品展销会等形式向农户展示绿色农产品及技术,让人们从本质上了解技术是关键。
在当前阶段,有一部分农户已经开始接触绿色农产品种植,但是对于新技术的不熟悉,导致很多农户不敢大胆尝试,都是小规模生产,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惠民机制、政策,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一是要提供人才技术扶持,安排相应的推广人员为农户讲解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等内容;二是要提供资金扶持,结合实际情况,为引入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及农户提供一定的补贴和奖励。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2020年4月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产业振兴鼓励政策的通知》,对获得绿色农产品认证的经营主体给予3万元的奖励。
示范基地作为一种全新的推广渠道,对于拉近与农户之间的交流,提供实际操作参考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广的过程中,各地区可以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试验田、观摩点,以示范基地为圆点,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绿色产业发展。在示范基地可以提供技术指导、试种体验点等,让农户亲感种植,学习技术。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科研中心,为农民提供与科研人员交流探讨的机会,切实解决农户在种植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实用性和本土化。3.4加大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前期投入技术的推广不仅需要智力支持,还需要资金带动和政策保障,并且需要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务必要重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前期投入。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缮公路、兴建水库等,保障生产的硬件设施,用来支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普及。
综上所述,我国是农业大国,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安全是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全面结合各地区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推广策略是我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我县围绕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目标,整合科技资源、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大力开展优势农产品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组织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等重大农业科技专项项目,研究和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高优势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生产技术水平。近年来,先后实施国家创新基金,省、市、县级星火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成果推广等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20多个。通过项目实施,加快了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技术进步,一批农业和民生先进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其中“威灵仙野生变家种及规范化种植研究”获得国家科技创新基金立项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甜菊新品种‘菊隆5号’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注液液压扩张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研究”等10项医疗卫生科技成果通过市级科技成果鉴定,并在县内得以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我县以提升农民科技种养水平为目标,围绕农业优势产业,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民实际需求,通过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增加培训投入,全面提高农民接纳和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一是实施了“百、千、万”科技培训工程。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以讲求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实施了“百、千、万”科技培训工程。创新推出了“专家+示带户+贫困农户”、“龙头企业+推广部门+农户”和“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等新型培训模式,实现了专家与农民进行“零距离”技术指导,解决了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带动发展了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近三年,我县共举办科技培训班40余期(次),受训人员达1.6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近4万余份(册)。二是开展了“科技服务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为进一步提高返乡农民工的择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我县在10个乡镇举办“科技服务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15期,重点培训了脐橙、蔬菜、甜叶菊、果业、烤烟种植和生猪、水产、蜂蜜养殖等知识,印发技术资料800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