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产业概况 分类
种植知识农民栽培技术要点精选(九篇ope体育)

  油茬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是集免耕高产栽培、秸秆还田、无盘旱育秧、抛秧栽培于一体的轻简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新模式[1-2],是水稻栽培技术上的又一次革新。近年来据邱村镇前路等村的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充分显示了省工、省力、增产、增收和保护耕作等优势,深受广大农友的欢迎。

  邱村镇是广德县粮油主要产区之一,全镇拥有耕地5 633 hm2,其中水田面积4 900 hm2,占耕地面积的87.0%,种植方式主要有稻—油或稻—麦等,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 900 hm2左右,油菜种植面积1 800 hm2,小麦种植面积2 130 hm2,油菜、小麦共计面积约占水稻面积的80%。习惯的耕作方式资源、可利用面积之大是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翻耕抛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时间长达10年,常年抛栽面积占水田面积的1/5之多,应用技术较成熟,尤其是塑料软盘秧抛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对促进油茬稻抛栽模式的推广应用又是一个有利基础条件。

  广德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ope体育,年平均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49%。水系配套,水源充裕,可利用水资源2 000万m3,其中旱涝保收面积3 000 hm2,约占水田面积的61.2%,自流灌溉面积4 000 hm2,约占水田面积的81.6%。泵站机灌面积533 hm2,约占11.0%。另外,本地农田耕作历史悠久,水耕熟化成度高,同时该地还是国家农业综合项目治理区,有相当部分的田块已建成或正在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渠沟相通、函桥等配套的灌排自如系统。这里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既有利于麦(油)水稻耕作栽培,更有利于油茬免耕抛栽或直播发展。

  正在建设中的省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其立项内容主要含有良种良法示范、免耕高产栽培、免耕保护性栽培、免耕抛秧栽培、农作物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植物保护等多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尤其是免耕栽培和免耕高产栽培技术为这一新模式推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为邱村镇发展推广新技术开辟了展示新平台,尤其是大力推广油茬稻免耕抛栽新技术模式,提供了学习、观摩、效仿的好样板和好场所。

  全镇已具规模发展的有“安徽家乐米业有限公司”等4家省级粮油龙头企业。一是有“公司+农户+基地”和“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运行模式,二是土地快速流转效益作用,以“天生米业”张寅虎流转约266.67 hm2耕地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全镇已流转土地超过666.67 hm2,其中“天生米业”的粮油生产基地,2009年度已示范应用油茬稻、麦茬稻免耕抛技术13.33 hm2,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预计2010年将继续扩大示范面积。龙头企业超前的经营理念和应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培育利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路径,已成为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趋势和骨干力量。

  全国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离不开优良品种、良种良法、科学施肥、耕作制度优化、免耕抛秧高产栽培等新技术作支撑。邱村镇劳力资源充足,男劳力2.8万人,女劳力2.1万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虽然对技术要求较高,但对于强劳力要求不高,很适用于当前强劳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妇女、年老体弱和轻度残疾人等耕种操作。

  油茬稻免耕抛栽模式是一项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实践证明是粮油生产中节本增收、增效的有效手段,是减轻劳动强度、保护土壤、保护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这一栽培新模式有利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优质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产业化经营效益。对此,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网站、报纸等多种媒体途径宣传。提高广大干群和农友的认识水平,让更多的人群了解、学会应用这一新技术,争取领导支持的决心,增强推广人员的信心,启发农民朋友的热心,使农民操作起来省心、放心、开心。

  油茬稻免耕抛栽模式是水稻栽培中的重大改革措施。一是各级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和支持力度,县、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上下结合,分工明确,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二是政府财政上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宣传、培训和对现有的示范点、片进行扩大发展,予以物质补贴或以奖代补贴[3]。在投资渠道上,政策上予以倾斜扶持;立项上争取国家支持;农民投资和龙头企业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上下联动,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三是建议涉农部门以农业项目实施为平台,在推广这一新技术中,把粮油高产创建、科技入户、农民培训、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等多项目进行整合和结合起来,发挥核心区的示范样板效率的最大化,创造有利条件和机会,充分调动农民主体作用的积极性。

  农民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技人员是骨干,为了促进油茬稻耕抛栽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议涉农部门采取印发技术资料、拍摄VCD播放,政府部门组织专题讲座[4]等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采取课堂讲座与田头样板现场结合、专题讲座与实际操作结合、专家授课与科技带头人传授经验结合,让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真正掌握这一推广新技术的优点和技术要点,以提高普及率和到位率。

  油茬稻免耕抛栽技术要得到应用普及,一是必须建立好示范基地,抓点带面,进行示范引路和辐射带动,通过示范田、样板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克服观念观、技术观;二是利用好示范基地,使其成为科技讲堂,组织召开交流会、现场观摩会,让更多的农友来了解,认识、学会、掌握新技术、应用新技术;三是通过示范基地的建立,培育一批典型户、专业户、农业闪光点,尤其是要树立好种植业大户走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路子;四是不断总结经验,摸索相应的配套技术和措施,不断完善,稳妥推进。

  为促使油茬稻免耕抛栽技术快速推广普及,配套的科技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施实工作中应以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关键,以培训示范户、科技带头人为抓手,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等实际问题,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良好氛围。

  [2] 秦增亮,钟保增.谈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应用[J].当代农机,2009(8):73-74.

  论文摘要:无土栽培是一种用营养液代替天然土壤作基质的栽培新技术,这种营养液可满足作物整个生命周期对水分、养分、氧气及温度的需求。简述了国外无土栽培的概况,介绍了中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推进中国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无土栽培以人工制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可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的供应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目前,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0多个,由于其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应用范围和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经营与技术管理水平空前提高,实现了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的目的。

  在设施农业中,无土栽培正在改变着传统种植方式,成为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实践证明,无土栽培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肥、减少环境污染、防止连作障碍、产品无污染及高产高效等一系列特点。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就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蔬菜供应部队。到20世纪60年代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后,出现了营养液膜技术(NFT),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后来又出现多种人工基质。其中岩棉的应用较广,发展迅速。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无土栽培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干旱、沙漠地区,主要栽培作物有黄瓜、番茄等蔬菜,无土栽培面积超过2000hm2。荷兰是无土栽培最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面积达4000hm2,有64%的温室都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日本也是无土栽培较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以岩棉培和NFT为主,无土栽培面积约300hm2。现在世界上商业性无土栽培是以基质栽培为主。荷兰的基质栽培占无土栽培总面积的90%以上,法国占81%,加拿大占80%,日本各种循环水栽培占80%以上,比利时基质栽培面积占50%左右。

  世界各国采用无土栽培主要生产蔬菜、花卉和水果。在欧盟国家温室蔬菜、水果和花卉生产中,已有80%采用无土栽培方式。欧盟规定。2010年之前该组织所有成员国的温室必须采用无土栽培。产量高是无土栽培的最大特点,世界上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其番茄产量可以达到45~55kg/m2,黄瓜产量达到50~70kg/m2。为此,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采用计算机实施自动测量和自动控制,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较好的保护环境,生产出绿色食品。近年,发达国家又采用了专家系统的最新技术,应用知识工程总结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专家系统软件,它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并可为用户提供建议和决策。

  目前,世界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高投资、高技术、高效益类型,如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及丹麦等发达国家,无土栽培生产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其温室环境、营养液调配、生产程序控制完全由计算机调控,实现一条龙的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产品周年供应,产值高经济效益显著。另一种趋势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条件。就地取材搞土法上马。手工操作,采用简易的设备。这些国家发展无土栽培的目的是改造环境、节约用水和土地资源,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我国无土栽培的历史悠久,如生豆芽、船上种菜和盆里养水仙等都是原始的无土栽培。但我国开展无土栽培研究工作的时间比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山东农业大学首先开始无土栽培生产试验,并取得了成功,8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进温室及无土栽培设施相继投产。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已经从过去的单纯追求高产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人们需求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形势下无土栽培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迅速从研究阶段进入生产阶段。据资料统计,1985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只有7hm2,1990年增长到15hm2。1995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发展到50hm2,2000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达100hm2左右,2005年我国无土栽培的总面积约为315hm2。近几年,我国无土栽培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无土栽培的面积和栽培技术水平都得到空前的提高。

  我国从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的部门和单位约50多个。除研制不同类型的栽培装置外,重点研究营养液膜栽培和不同材料基质培的配套技术,并在全国普及推广,使我国的无土栽培从实验研究阶段进入商品化生产时期,获得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新技术,使国外的先进实用技术实现国产化。无土栽培的植物也扩大到蔬菜、花卉、西瓜、甜瓜及草莓等20多种,但绝大部分用于蔬菜生产。

  (1)固体基质培。主要是有机生态型基质培,还有基质袋培、立体培、岩棉培等形式。使用固体基质的营养液栽培具有性能稳定、设备简单、投资少、管理容易及不易传染根系病害等优点。近期使用的基质主要有岩棉、泥炭、沙、蛭石、珍珠岩及锯木屑等。现已证明,岩棉和泥炭是较好的基质,但我国的农用岩棉尚在试用阶段。多数靠进口,成本较高。岩棉是一种用多种岩石熔融在一起形成岩浆,然后喷成丝状,冷却后稍微压缩而成的疏松多孔的固体基质,因岩棉制作过程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故经过高温消毒,不含病毒和其他有机物。

  (2)水培。目前以营养液膜技术(NFT)和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两种为主。营养液膜技术(NFT)的特点是循环供液的液流呈膜状,仅以数毫米厚的浅液流流经栽培槽底部,水培作物的根垫底部接触浅液流吸水、吸肥,上部暴露在湿气中吸氧,较好地解决了根系吸水与吸氧的矛盾。但存在液流浅、液温不稳定、一旦停电停水植株易枯萎以及根际环境稳定性差等不足,限制了其发展。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于“八五”期间研制开发,应用分根法的特点在栽培槽中设置湿毡分根装置,既解决了根系水气矛盾,又有一定深度的营养液,不怕短期停电(24h以上),根际环境稳定。易于调控(冬季于栽培床内铺电热线加温,夏天铺设塑料软管通深井水降温)。3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

  无土栽培具有十分诱人的广阔前景,但其技术要求严、设施装备投入高,受我国生产、消费、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目前不宜盲目发展,更不能全套照搬国外的生产模式。应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研究试验,在推广应用中走出一条实用可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土栽培之路。

  由于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市场环境等因素千差万别,因此各地不能全盘照搬国外或其他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如栽培基质的选择,应在试验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利用本地资源:营养液配方也因各地水质、化肥种类等的不同,做出灵活调整;还应根据各地区消费习惯及气候特点,选择无土栽培的作物种类。总体看,南方以广东为代表,以深液流水培为主: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以江浙沪为代表,以浮板毛管、营养液膜技术为主;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水质硬度较高,水培难度较大。以基质栽培为主;无土栽培面积最大的新疆戈壁滩。主要推广鲁SC型改良而成的砂培技术。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无土栽培技术体系。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但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7,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国是水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m3。要使我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不断提高有限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据研究,立体栽培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太阳能,提高土地利用率3~5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3倍。为节约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我国要加强立体栽培方面的研究,大力发展立体栽培技术。

  无土栽培作为一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涉及的范围包括作物栽培、肥料、病虫害控制、农业工程及自动化控制等多个学科,其技术难度、管理的复杂性均高于有土栽培,不易被农民所掌握,推广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各地农技推广或科研部门把特定的无土栽培技术总结、制定成简便易行的操作步骤,而农民只需按此操作即可。如需配制适宜当地某种作物的某种无土栽培方式所需的营养液,农民只需购回特定的专用复合式完全化肥,加入到一定比例的水中便可使用,在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要求量的部分或全部营养物质即可。先试验性探索,再大规模投入生产应用,使无土栽培技术的管理和操作均有类似的“指导”可循。同时还要对农民进行有关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现代农业技能和水平。

  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多使用专用设施和设备,如成型的各种栽培槽、商品化基质、营养液的自动监控及管理系统等,这些设施设备费用约为170元/m2,这在我国许多地区是不现实的。在发展无土栽培时应考虑成本的投入、技术力量及其他社会条件。因此,通过诸多方法和技术避开高投入问题是推广无土栽培技术的关键。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取材,筛选出各种无土栽培设施替代品或采用人工、半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尝试,增强无土栽培技术的实用性。如用炉渣、锯末、菌糠代替蛭石、草炭基质,用各种水泥、砖ope体育、土槽代替泡沫、塑料栽培槽等,均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收到较好的效果。

  免耕栽培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集生物、化学、机械和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于一体的重要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蒙城县通过不断创新机制,落实各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蒙城县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乡镇对免耕栽培技术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技术推广应用面积不大;二是大型农机具数量较少,农忙时节难以满足需求;三是免耕栽培技术不规范,秸秆处理不理想,下种不匀,缺苗断垄和病虫害发生严重;四是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老弱妇孺难以收拾秸秆,因此,秸秆还田技术仍待改进。

  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成功的前提[2-4]。为更好地实施该项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蒙城县是产粮大县,小麦收获后接茬种植玉米大豆是一种主要种植模式。每年产生大量秸秆,秸秆焚烧严重,抓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实行秸秆还田,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意义重大。为此,县政府对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高度重视,成立了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财政局、农委、农机局、水利局、气象局等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分管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免耕栽培技术的组织、协调、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农委主任任办公室主任。

  县农技推广中心成立免(少)耕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小组,负责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乡镇农业综合站站长为项目区乡镇技术负责人,县农技推广中心包乡镇农业技术指导员配合农技站长开展工作,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负责各村的示范推广。

  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人工将田间小麦秸秆撒开,覆盖地表,选用大型拖拉机作业,配套带有灭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种机播种,播幅2.2 m,种3~4行玉米,行距55~60 cm,去掉行间旋刀,以减少作业动力,降低油耗。每行留旋刀6片,玉米播种时行内浅旋耕,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开沟施肥、开沟播种、覆土、等,由于不动土层,播种时失墒少,玉米出苗快,并将秸秆直接还田,有效抑制田间杂草滋生,利于玉米田保湿保墒,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

  推广免耕栽培技术,关键环节是播种,重点是农业机械。要实行农机农艺相结合,学农机的技术人员要了解农艺,学农艺的要懂得农机,在生产中要互相学习,勇于创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要加大对机手的培训力度,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为做好免(少)耕栽培,利用了会议、电视、广播、现场会、发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培训,让农技人员、县乡村干部、农户了解和熟悉免(少)耕栽培的意义和技术措施。全县共召开免(少)耕栽培专题会议12次,发资料10万份,开现场会32场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并组织了观摩评比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为把免(少)耕栽培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县、乡农技人员在关键生育时期,深入到项目区,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开展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服务效率。

  试验示范是推广的前提和基础。在抓好免(少)耕栽培的同时,认真的组织了玉米免(少)耕栽培的小麦秸秆处理试验、夏玉米分期播种试验、不同量的小麦秸秆还田试验、大豆的免(少)耕栽培品种与播期试验等,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县农委和农机局分别在漆园办事处前王村、乐土镇杨桥村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片,各乡镇和农场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方,大豆免(少)耕栽培重点抓了王集一个示范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施肥、统一田管、统一机收。同时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强技术服务和物资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为推广免(少)耕栽培技术,蒙城县整合玉米振兴计划资金32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00万元,超级产粮大省奖励资金20万元,高产创建资金40万元,实行物化补贴。其中,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2 700 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统一供应尿素,面积2.4万hm2,统一采购大颗粒尿素运到乡镇所在地1 635元/t,供应尿素375 kg/hm2,向农民收取1 315元/t,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落实了技术措施,推动了项目顺利实施。

  免耕栽培实行秸秆还田后,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力,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和污染,减少翻耕环节,不动土层,土壤蒸发量小,失墒少,同时表土细碎,保墒性能好,有效养分含量高,播种后出苗快、苗齐、苗壮,利于高产。2009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7.03万hm2,其中免(少)耕栽培推广5.33万hm2,平均单产6 465 kg/hm2;建立示范区6 667 hm2,单产7 890 kg/hm2;核心示范区667 hm2,单产9 525 kg/hm2。大豆面积3.25万hm2,均为免耕栽培,平均单产1 545 kg/hm2,其中示范区6 667 hm2,单产2 295 kg/hm2;核心示范区667 hm2,平均单产2 475 kg/hm2。与全县平均产量相比,玉米免(少)耕栽培平均增产495 kg/hm2,节本增效1 410元/hm2;大豆免耕播种比翻耕播种增产180 kg/hm2,节本增效1 170元/hm2。

  [1] 张忠民.安康市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6(12):21-22.

  [2] 严士贵,丁金海.加速安庆市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75-76.

  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粮食产量的多寡直接影响着百姓生活的质量,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为此,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不仅可以保证粮食的富足,更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繁荣稳定。而粮食的增产与农作物栽培新技术密不可分。随着我国农业现代的进程,我国农作物栽培技术已经步入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对农作物的发展回顾、对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特点以及农作物发展前景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我国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了适应农业的发展,我国各类农业院校培养出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夯实了农作物栽培新技术发展的基础。我国农作物栽培的发展历程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为主的群体深入到一线农业生产,开展了认真仔细的调查研究,在是实际的工作中汲取知识和总结经验,并且结合我国土壤性质和自然情况,从而规划制定出合理的栽种规律。第二阶段,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发展,农作物栽培科学日渐趋于成熟,专业院校培养出了一批批的人才,优秀的人才农业科技工作者劳作推动了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这一阶段,种子包衣、节水抗旱、根外施肥等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重点是研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而达到优质的、高效的、高产以及稳产的目标。从培肥地力、合理密植、肥水管理、模式化栽培、作物生产信息采集与优化处理、专家智能系统、节水与抗旱栽培、防病治虫以及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栽培耕作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1第三阶段,我国粮食取得大幅度的增产,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粮食供需已基本平衡。这一阶段汲取了之前的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获得改良,并借鉴和利用相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发展目标。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这些因素对我国粮食储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调整和优化农作物栽植的结构,构建合理的农作物栽培结构,确保我国农产品的多元化和足量化。不仅要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而且要在稳定粮食栽植面积的基础上,确保农作物栽培面积有所扩大,从而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快拓展农作物多元化和品质化,扩大经济物、燃料作物以及糖料作物等新型农作物,使得农作物的栽植变得多层次和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在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以及土壤性质都有所不同。在加上我国文化的多元化,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因此在农作物栽植上也是各有千秋的。农作物栽植不能过简单化,而是要结合区域化的差异性,综合考虑土壤和气候等区域因素,科学合理地制订出农作物栽植的计划,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要进行科学的调研,全面把握,合理的分配,突出重点。比如,黄淮海平原栽植棉花和水稻,松嫩平原主要栽植玉米和大豆,新疆主要产棉花等。这些栽培特点,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结合了当地的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扬长避短的实现了物种栽植的多元化和层次化,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土地是农作物的载体ope体育,对土地的管理一定科学合理。农作物的栽培要保持合理的种植区间,以便农作物有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要因地制宜的选择播种的农作物,科学适量的撒施肥料,防止土壤的板结,以便于创造良性的可以循环利用的土壤。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农药的使用,一是为了除虫害,二是去杂草。因此在农药的实用时,充分考虑到会不会影响到土壤的性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人工或者机器除草,这样既不会破坏土壤的性质也可以松土,从而更加有利于农作物的成长种植知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呈现日趋多元化。新时代的人们更加注重绿色和健康,这就对农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农产品绿色健康的这一目标,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农作物栽培新技术,将现代科技运用到农作物的生产中去,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必须对新时期的农作物栽培技术加以改进和完善。

  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发挥栽培新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提升栽培新新技术。未来的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产量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的稳定。只有积极的推广和研发农作物栽培新技术,只有这样才会出现:农业强,中国强;农民富,中国富;农村美,中国美!

  莒县寨里河镇地处丘陵地区,土地以缓坡岭地为主,主要是砂壤土,常年种植玉米1000hm2左右。近年来,在玉米栽培术上不断加大研究,尤其是丘陵地玉米的栽培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当地农民已经通过生产实践,广泛应用这些新技术,并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丰硕成果。

  莒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玉米作为莒县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3万hm2以上。因此,政府对于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一直非常重视。通过扶持农机企业、农村济合作组织,对玉米种植大户进行补贴等形式,大力推广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特别是以寨里河镇为代表的丘陵地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已在莒县大地开花结果。具体推广模式有:

  农机企业对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农机企业进行玉米栽培术推广具有的优势在于,由于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试验的专业部门,了解农民的需求,把握农业市场的变化,因此在引导农民进入经济市场上,拥有资金和专业技术,很容易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不过在农机企业推广玉米种植技术的方式上存在一定的逐利目的,有的企业很难从农民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还有一部分企业虽然享受了国家补贴的扶持,但是采用了不当的竞争手段,没有将政策落实到位,也没有给予农民选择权,这些现象需要在工作实际中加以杜绝[1]。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政府、企业、经济市场的紧密联系下,通过农民自主选择的方式,为群众进行公益性推广活动。这种推广途径的优势在于能够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但缺点是存在规模较小,经济力量薄弱等问题。尤其是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他们的能力所限,在技术推广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玉米种植大户对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寨里河镇注重发挥玉米种植大户的作用,在搞好对玉米种植大户培育的同时,还引导区域内的玉米种植大户使用新型生产机械,采用标准化玉米生产技术,试用新型玉米种植设备,再将试用效果和经验推广到其他农户中去,通过大户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玉米新技术的推广。

  寨里河镇为了强化丘陵地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还加大宣传培训的力度,采用专题讲座、示范田参观指导、印发技术资料、邀请农业专家现场传授玉米新技术等方式,增加农民对玉米栽培技术的了解,促进玉米生产新技术的推广。

  寨里河镇积极争取县政府的扶持,不断加大丘陵地玉米栽培技术的研发力度,通过村村建立示范片、示范户,及时为农户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加快了技术传播和推广。

  寨里河镇的丘陵旱田较多,因此,地膜覆盖玉米栽培技术较受到农民欢迎。地膜能够保护土壤中的水资源不流失,对土壤的生态环境优化的效果好,为玉米的茁壮成长奠定了好的基础。同时,采用地膜覆盖玉米栽培技术可以增加肥料在玉米苗株的吸收效率,提高玉米产量 [2]。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农业技术。作为玉米新技术生产的保护措施,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寨里河镇依托机械化手段,实施免耕少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为丘陵地玉米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选用抗逆性强的玉米良种。针对寨里河镇丘陵砂壤土的特点,经过多年的玉米品种栽培试验,最后筛选出适合当地栽培的品种有:丹玉86、金海5号、金海7号等。丹玉86由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育成,具有抗旱、抗粗缩病,抗锈病、抗倒伏、适应范围广、米质好等优点;金海5号由山东省莱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有限公司育成,具有耐旱、中抗大、小叶斑病,抗弯孢菌叶斑病、青枯病,高抗玉米黑粉病、矮花叶病等优点;金海7号由山东省莱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有限公司育成,具有抗大斑病,高抗小斑病、感弯孢菌叶斑病等优点。以上3品种平均产量都在7500kg/hm2以上。

  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由于丘陵砂壤地一般肥力较低,因此,要获得较高的产量,必须保证充足的养分供应。一般每667m2施有机肥2000kg左右。化肥施用量须以地定产、以地和产定肥,氮、磷、钾合理搭配。一般产量7500~9000kg/hm2地块,每667m2施纯氮(N)15kg、纯磷(P2O5)8kg、纯钾(K2O)3kg和适量锌、硼等微肥。在用法上60%氮肥及全部有机肥、磷肥、钾肥、微肥随旋耕施入,或有机肥随旋耕施入,60%氮肥及全部磷肥、钾肥、微肥随播种施入。40%氮肥抽雄期追施。

  丘陵地玉米栽培新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玉米质量和产量的提高。莒县寨里河镇在这项技术推广上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运用正确的途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西吉县位于宁南山区,是全区农业人口第一大县和部级贫困县。当地气候冷凉,年平均气温5.3 ℃,年均降雨量350~500 mm,无霜期100~150 d,同时降水和温度变率大。近年来,西吉县借助葫芦河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种植工程的建设契机,调整产业结构,将芹菜种植作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建立一批芹菜标准化示范园,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统一品种,开展集约化种植,2016年,西吉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将台乡牟荣村小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芹菜标准化示范园内,运用机械化,开展机械化回收残膜、机械化耕整地、机械化起垄、机械化移栽、机械化植保,引进新技术新装备、开展对比试验,切实推动西吉县特色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示范园区位于西吉县将台乡牟荣村,园区主要种植芹菜、大蒜、娃娃菜和西兰花,园区创建多年,具有种植露地蔬菜的经验和种植技术水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齐全,为机械化种植蔬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园区建设示范面积66.67 hm2。

  在66.67 hm2园区开展机械化种植,开展对比试验2 hm2,通过芹菜机械化移栽,探索育苗移栽成本更低、作物产量更高的西芹机械化育苗移栽生产技术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快推进西芹机械化移栽技术应用步伐,解决西吉县西芹人工移栽生产效率低、作业成本高、移栽不规范、季节性劳动力不足的矛盾[1];确定适宜西吉县主要露地西芹移栽的机型,完善西吉县露地西芹移栽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规范),确保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1)开展机械化移栽示范。开展芹菜移栽示范面积为20 hm2,机械化移栽与人工对照选型对比和机械化植保试验面积为0.67 hm2,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及企业移栽芹菜33.33 hm2;园区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实现全覆盖。

  (2)引进农机具,推广新技术。引进技术先进成熟、质量可靠的蔬菜移栽机2台、起垄机1台、植保机1台,主推机械化移栽技术和机械化植保技术[2-3]。

  (3)开展数据监测。芹菜机械化移栽试验主要监测移栽机作业的空穴率、移栽深度、移栽深度一致性、破膜情况、移栽后死苗率、机具生产效率、机具作业成本、机械移栽增产效果等。

  (4)开展宣传与技术培训。组织召开芹菜机械化移栽现场演示会1次和后期长势情况观摩会1次,举办机械化移栽技术培训班2次,培训农民100人(次)。

  (5)技术指标。①育苗。以穴盘育苗为宜,穴盘方形钵体长度不大于3 cm,圆形钵体直径不大于3 cm;秧苗根系无缠绕,起苗方便;常规培育的裸苗高度不大于15 cm,开展度不大于20 cm,秧苗健壮,苗直无损伤。②整地。砂性土浅旋耕,黏性土干旋干耕。作业深度不超过20 cm,地表平整,土块细碎,土壤含水率不超过25%。③机具调节。根据不同移栽品种需求调节蔬菜移栽机栽插行距、株距和深度[4-6]。④机具维修保养。作业结束后及时清扫空气滤清器;定期加注或补充燃油和油;根据说明书要求按时更换机油和滤芯,存放时注意将机具放置于灰尘少、干燥、避光种植知识、无腐蚀性物质的场所。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农业机械工作者,参与实施了将台乡牟荣村西芹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园区项目,为做好这项工作,按照《宁夏农机化示范园区考评验收办法》和《示范园区建设规范》的细化要求,及早进行谋划、早安排部署,在确保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100%的同时,在园区实现芹菜机械化生产的配套技术,使示范园区成为辐射带动农民的“样板田”。同时,充分融合农机、农艺等技术,打破行业壁垒,加强农业各行业之间的合作,在芹菜移栽技术上解决好“人、机、苗、田、水”这五者之间的关系,全力打造技术到位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示范园区,推进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确保示范园区发挥好“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辐射带动作用。并经常深入示范园区,组织农民,开展实用技术讲座培训、技术咨询、介绍新机具的调试和维修、新技术的配套等服务,让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和驾驶操作等人员现场得到培训。

  [1] 田建民,孙自庆.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刍议:对河南省部分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1(7):19-23.

  [2] 岳宝刚,徐兆利,蔡书云.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1999(11):54-55.

  [3] 王淑兰,丁虎银.宁夏南部山区西芹标准化栽培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2011(7):16-17.

  [4] 丛玉林.浅谈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与规划[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12):67.

  为提高禹城市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市民生活的需要,在禹城市建立一个大型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势在必行。这样既能填补禹城市无土栽培蔬菜建设的空白,又能解决一部分下岗人员或农村业余劳动力上岗,同时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了市民的营养、安全、保健的饮食要求。

  蔬菜无土栽培就是用人造的根际环境取代天然的土壤栽培作物。这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物栽培技术,它不像传统的栽培技术那样在土壤里栽培作物,而是将作物栽培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里,或者是栽培在特殊的介质中(河沙、蛙石、农作物秸秆等),定时定量地供给营养液,所以也称营养液栽培、水培、水耕等。

  1.1 生长快、产量高、周期短。无土栽培能依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特点,提供最适宜的营养、水分、空气等条件。只要阳光充足,可以进行密植或立体栽培,收获期提前,产量可提高几倍至十几倍。

  1.2 产品质量好。无土栽培通过控制营养液的成分和浓度甚至环境,能提高作物的营养成分。其商品外观和糖度、维生素及其他矿物质的含量有明显提高。同时,由于无土栽培可避免重金属离子、寄生虫、病原菌及人粪尿、农药、除草剂等对产品的污染,产品可达洁净化,亚硝酸盐含量也有所下降。

  1.3 节省劳动力、肥料、用水。无土栽培改革了传统的农艺操作,可以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减轻劳动强度。无需翻耕、除草,节省劳动力。避免土壤栽培时的肥料水分流失,以及土壤固定所造成的浪费,较传统栽培省肥50%、省水80%。

  1.4 克服土壤连作障碍。无土栽培可以避免土壤传染性病虫害,防止土壤盐类积聚,也可以避免土壤缺素症;设备的清洗消毒方便,种植任何作物均可连作。

  1.5 不受土壤条件限制。无法实施土耕的地区只要阳光、温度、水分等条件满足,都可以进行无土栽培,如海岛、沙漠、阳台、楼顶、轮船以及盐碱地、复耕地等。

  1.6 不完全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先进的无土栽培采用全自动控制,光、温、水、二氧化碳均由电脑控制,不受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初级的无土栽培也有设施保护,不完全受气候环境变化影响。

  蔬菜无土栽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在蔬菜生产上的集成,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属高新农业技术,将成为未来优质蔬菜的发展方向。

  无土栽培可分为固体基质栽培和液体栽培两大类,每类又有多种方式,目前国内外较常采用的无土栽培有固定基质栽培中的砂培、岩棉培、农作物废弃物基质培和液体栽培中的营养液膜培、动态浮根培。营养液膜培需要较好的设备,且营养液量较少,不大稳定,短期停电、停水对作物影响很大,对环境变化(如气候)适应性差。此法不太适宜禹城市市实际情况,在山东省无土栽培面积较大的是固体基质培的砂培及动态浮根培的华南式浮根水培。

  该技术设备由保护系统、栽培系统、循环系统、控制系统和加氧系统五部分组成。具有下列5个特点:创造良好丰氧的根际环境,增加气生根;具有稳定的根系温湿度条件;营养液动态流动,对植物营养供应稳定,不怕短期停电;降温效果好,适应热带亚热带地区使用;投资低,建设速度快,设备简易且可多次使用。2.1.1设备构成。①保护系统标准钢架薄膜大棚,大棚结构为6m×30m,高3.0m,上盖宽7.5m,厚0.075mm的多功能防滴膜,在炎热夏天上盖透光率459毛的遮阳网,四周为白色防虫纱,规格为20目/cm。②栽培系统由定植板、营养杯及液糟组成。定植板和液糟由聚苯泡沫板组成,定植板宽38cm、厚2cm、长1m,板上有定植孔,液糟内盖一层0.03~0.04mm的聚乙烯黑膜。③循环系统由水泵、管道、贮液池组成。营养液循环路线为贮液池―水泵―管道―出液口―栽培床―排液口―贮液池。④控制系统由定时器、自动加水器、控温仪等组成。定时器主要用于控制供液间歇。⑤加氧系统由浮板、总体加氧器及分体加氧装置组成。

  2.1.2设施性能。①创造根际良好的丰氧环境,培养气生根作物。无土栽培是利用人造根际环境,取代天然土壤的栽培方法,浮根法就是在栽培床内设置浮根,上铺无纺布,创造湿润的环境,促进植物滋生大量的气生根,从而吸收空气中的游离氧。另外,在营养池中安装了加氧装置,使营养液达到溶氧饱和度的809毛以上,从而创造了丰氧环境,有效地解决了根系的氧气供应。②营养液供应稳定。栽培床内贮液深4~6cm,相当于植物最大日耗量的3~6倍,幼苗定植后,大部分根系直接浸在营养液内,因而在生长过程中若发生短期停电或循环系统故障,也不会影响植株对营养的吸收。③降温效果好,适合热带、亚热带地区使用。④投资低、效益高、设备简易,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所谓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是指不用土壤而使用基质,不用传统的营养液灌溉植物根系,而使用有机固态并直接用清水灌溉作物的一种无土栽培技术。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设施系统由栽培糟和供水系统两部分组成。在实际生产中栽培糟用木板、砖块或土坯垒成高15~20cm、宽80cm的边框,在槽底铺一层聚乙烯塑料薄膜,可供栽培2行作物。槽长视棚室建筑形状而定,一般为5~30m。供水系统可使用自来水基础设施,主管道采用金属管,滴灌管使用塑料管铺设。有机生态型基质可就地取材,如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木材加工的副产品等都可按一定比例使用。为了调整基质的物理性能,可加入一定比例的无机物,如珍珠岩、炉渣、河沙等,加入量依据需要而定。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肥料,以一种高温消毒的鸡粪为主,适当添加无机化肥来代替营养液。消毒鸡粪来源于大型养鸡场,经发酵高温烘干后无菌、无味,再配以磷酸二铵、三元复合肥等,使肥料中的营养成分既全面又均衡,可获得理想的栽培效果。

  现代工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无土栽培,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人民对高质量、洁净蔬菜的需求,也有力促进无土栽培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本身固有的种种优越性,蔬菜无土栽培已显示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部分棚内种植各种名、优、特、稀蔬菜,并采取多种种植栽培方式,如立体栽培、无土栽培、水培、架式栽培、盆式栽培、墙面栽培、空中栽培、树式栽培等,在生产的同时又有很好的观赏作用。在观光棚内做到四季百花盛开,常年果实累累,吸引上班一族利用节假日或下班时间到园区旅游、观光、散心,消除工作中的紧张和疲劳感。少年儿童在欣赏蔬菜、花卉、瓜果新品种的同时又能增长知识,还能摘食到各种新鲜的瓜果蔬菜。

  设施栽培技术发展应用只是近几十年的事,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比较快,从机械化发展历程上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设施栽培技术的兴起与完善(70~90年代)。设施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小拱棚,但是设施栽培设施比较简陋,功能不完善,线年代之后,设施农业的生产由于有了工程技术人员及农机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组织引导,使进行农业生产的工程设施特别是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提高,设施栽培技术开始起步,然后由点到面地发展。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2000~2006年)。随着设施栽培技术在全省的推广应用,设施栽培机械化技术被提到了议事日程。2001年农机局开始实施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项目,把有关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列为创新示范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电动卷帘机械等设施栽培机械化技术与机具进行了创新示范,通过财政资金予以扶持。机械化技术的普及与革新(2006年后)。2007年省农机局将大棚电动卷帘机纳入当年农机补贴范围。2008年7月,农业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加快促进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省进一步加大了设施栽培有关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2010年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对设施农业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将与日光温室大棚相关的机械与设备列入补贴目录,几乎涵盖了日光温室大棚所需的机械与设备。这个时期是设施栽培技术机械化技术快速普及的时期,并且电子技术开始在设施栽培中得到了应用,一些自动化控制设备开始应用到设施栽培中,涌现出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特色的设施栽培生产基地,并开始引入物联网进入设施栽培生产中。这些基地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对比国内外设施栽培技术发展,结合设施栽培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在设施栽培技术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栽培设施建造标准低,高档设施少。85%以上的设施栽培仍是以简易塑料大棚和塑料拱棚为主,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对设施内温度、光照、水分、肥料、空气等环境因子的调控能力不强,一旦遇到恶劣气候条件,设施栽培作物就可能减产,甚至绝产。从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来看,栽培设施的档次决定了栽培设备的发展应用,在一个普通的冬眠式塑料大棚里面,也很难用得上自动化的工厂设备。二是设施装备机械化程度低,电子技术少。传统意义上的设施栽培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农民工作强度大。近几年来,随着设施栽培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设施栽培技术与机具装备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仍然不够完善,现有的设施机械装备只能说部分替代了劳动力,但整个生产过程仍以人为主,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不高。电动卷帘可以有效解决人工卷放温室覆盖物费时费力的问题,但自动化程度也不高,仅限于机械卷帘替代人工卷帘放作业。另外,设施栽培中仍有大量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如秧蔓的定期拉放、果实采摘等没有相应的机械设备可以代替。三是设施栽培管理水平低,信息技术少。近几年,由于看到了设施栽培给农户和社会带来的显著效益,各级政府也围绕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做工作,压缩粮食面积,扩大设施蔬菜栽培面积。但是,现有的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一家一户中实施,栽培管理主要靠个人经验,栽培设施内温、湿度调控以人工调节,肥料营养、病虫害防治还处在凭经验决策时期,加上现有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不规范,缺乏量化指标,致使现有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难以上档次上水平。特别是有的地方信息化程度低,农户信息不灵,市场流通不畅,丰产不丰收,直接影响到菜农的积极性和经济收入。四是设施栽培土壤质量低,无土栽培少。一些多年耕种的温室大棚,土壤质量问题已经明显显现,土壤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矿物质增多、板结,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微生物含量减少。由于土壤质量的下降,影响了设施栽培蔬菜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无土栽培虽然优势明显,但由于目前生产成本高,配套设施不健全,尚未被农民接受。无土栽培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是主要用在观光农业示范园。

  近些年来,人们仅仅是顾及到从我们自然生态的系统里面不断的进行资源的索取和掠夺来进行经济的发展,却对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忽视,最终导致了我们晋北地区绿豆地产不断的下降,我国生态环境也逐渐恶化,我国诸多河流中都出现了生态危机,这也就对高产栽培技术的良好实施进行了严重的威胁,下面,笔者就对如何有效开展高产栽培技术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

  高产栽培技术与河流健康具有双向互动性,这也就使得高产栽培技术和河流健康能够真正的进行整个过程的参与,高产栽培技术与河流健康自身所具有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加强了,那么,高产栽培技术与河流健康在整个晋北地区绿豆增产和高产的过程中地位相对于传统的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将河流健康应用到高产栽培技术中,首要策略就是高产栽培技术与河流健康策略,首先就是要进行目标高产栽培技术与河流健康的确定,在确定了目标高产栽培技术与河流健康以后,单位才能够对目标进行了解和接近,从而能够找到那些互动的、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在传播过程中的终结点和出发点都是将高产栽培技术与河流健康作为根本导向的。在河流健康应用到高产栽培技术中的第二个策略就是方便性的策略,方便性策略主要是指将固定的绿豆种植地区与河流健康渠道忘却,对高产栽培技术与河流健康过程中方便性进行充分的重视,这已经成为了我们提升高产栽培技术能力重要的一点,同样又是高产栽培技术在自身经济条件下,进行高产栽培技术与河流健康这一观念最为基本的表现。

  伴随着我国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政策意识、法规意识以及法律意识都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增强,众所周知,高产栽培技术一直都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以及群众性的系统工程,高产栽培技术系统不仅仅需要我国的各级领导高度的重视,更加需要各行各业以及广大的干部群众进行大力支持和积极的参与,所以,我们想要将网络、广播、报纸以及电视等等各种媒体进行充分的利用,将高产栽培技术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及新情况等进行大力的宣传,积极的开展将我国农民作为主要的对象高产栽培技术的普及教育工作,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我国农业技术健康、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这些全新的理念进行牢记,对生态文明进行崇尚,营造出整个社会支持和关心高产栽培技术工作良好的氛围,加强我国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最终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能够协调和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在我国城市以及周边农业的开发区域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污染情况,并且这一现象已经逐渐呈现出了从线向面以及从点向线的趋势进行扩散,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一个切实可行以及有效的措施来对我国的各种污染进行治理和管控,及时对污染加剧这一种形式进行遏制,将农作物所生产的环境质量进行改善,最终保证了我国的水资源可持续的利用以及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条健康的河流不仅仅能够进行水土涵养,更加能够增加农业产量、美化景观、净化环境、调节气候以及保护植被,与此同时,还能够对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链条正常的运转进行保证,最终将生态系统良性的循环进行实现,河流又是一个有机生态的整体,河流和其间生物的多样性共同生存,这也就构成了一种相互耦合生命系统和生态的环境,有效地开展高产栽培技术工作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发展观,按照全面规划、社会效益统一、经济效益统一、生态效益统一、综合防治、保护优先以及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将小流域作为单元,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进行分类的指导,适时适当的进行树木的种植,山水田林路进行统一的规划,沟、坡、梁进行同步治理,管理、农业、生物以及工程措施进行优化配置,形成一个全方位高产栽培技术的防护体系,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对自然规律进行符合,更加要对经济社会规律进行符合,这里的经济社会规律主要是指自然-经济-社会这一个系统,对河流和土地的健康进行维护,最终实现我国水土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以及我国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维护,这也就使严格实施统筹规划促进我国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的目标起到促进的作用。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与河流健康具有双向互动性、崇尚生态文明增强高产栽培技术的意识以及严格实施统筹规划促进我国高产栽培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晋北地区绿豆地产原因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1] 彭宏松.保护好赣江东江两江源区生态环境 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00七年五月十六日在人大代表视察赣江东江两江源区暨环保赣江行检查采访活动动员会上的讲线).ope体育ope体育ope体育ope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