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产业概况 分类
ope体育种植知识农民栽培技术要点优选九篇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和生产发展,关键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大批符合产业需求的新型农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纳入了新农村改革视野,明确指出:“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镇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苏名镇,清朝文学巨匠吴敬梓盛赞:“一带江城新雨后,杏花深处秣陵关。”秣陵处于亚热带中部,属于亚热带湿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度,无霜期225天,降水1000毫米,区域内自然环境优美,水质清冽,青峰叠嶂,是人居绝佳之地。

  根据形势发展需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一村一品”发展,推进秣陵高效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2012年3月街道办事处专门召开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街道财政所、农服中心、劳动保障所、成人学校、各社区主任等。会议就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意义、培训的目标任务、各单位的职责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要求做了具体布置,确定了以“草莓栽培技术培训”为突破口,全面掀起全街道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新高潮。成人学校负责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教师的聘请和开展培训工作等任务。

  1.高度重视,层层落实。成立了由街道财政所、农服中心、劳动保障所、成人学校、各社区主任等组成的领导小组,组长由街道主要领导担任,各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各社区主任为小组成员。街道成人学校自2012年开始,主动联系省、市、区农业部门,了解草莓栽培技术培训的要求及流程。2012年4月,学校向街道各社区发放了“秣陵街道居民学习草莓栽培技术意愿调查问卷”。2012年7月,街道成人学校和街道农服中心在秣陵小山姚村建立了草莓栽培技术项目实训基地,基地总面积达180多亩,全部采用大棚种植模式。

  2.统筹协调,分工明确。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比较广,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配合。为此,我校力促街道政府召开专项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做到责任明确。随后印发了《秣陵街道关于大力开展草莓栽培技术培训工作的意见》一文,我校主要负责培训方案的制订、培训教师的聘请和组织培训工作等任务。

  3.科学规划,安排合理。我校主动与金陵科技学院讲师团联系,聘请金陵科技学院农科教方面的专家进行理论教学及实践指导,与街道农服中心联合制订培训方案,以街道30个社区居民学校作为培训点。在金陵科技学院讲师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根据草莓栽培技术培训需要,确定了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在资金投入上,除农民自筹资金外,争取街道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并积极与辖区内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单位联系,争取企业的赞助,提高栽培设施档次。根据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的特点,注重实用高效的栽培技术培训,积极扶持草莓生产新技术的引进,不断提升草莓品质档次。

  4.加强管理,奖罚分明。每次开展培训工作,我校都提前一周向上级农业部门提交开班申请及培训方案,由社区居民学校负责落实参加培训人员,由街道农服中心审核参培人员资格及电子数据的采集,我校负责落实授课教师、实训场地、印制试卷及培训现场的教学管理。我们专门制定了草莓栽培技术培训流程表,从开班申请到最后的资料收集共计12个培训流程,都确定相关负责人,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层层落实,确保每次培训工作顺利进行。质量管理实行项目专家验收和考评奖罚制,对于未按设计要求实施的项目不予验收,对于实施好的给予奖励,差的给予惩罚。为做大做强草莓产业,我们还争取街道支持,高标准、高起点地对小山姚村实训基地给予扶持,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

  1.通过开展草莓栽培技术培训,我们逐步改进、完善了培训方案,同时有了比较固定的教师队伍,并对培训经验做了一定的总结。

  2.“草莓栽培技术”成为我校的特色培训项目。我们在小山姚村建立了草莓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基地,草莓种植面积达70.5亩,平均亩产3000~4000斤,草莓成为秣陵街道的特色农产品。

  3.已举办24期草莓栽培技术培训,参加草莓栽培技术培训的人数达1000多人,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4.培训后,草莓种植的技术大大提高了,推动了秣陵高效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以周里村为例,草莓种植户有十二家,其中,种植面积最少的三四亩,最多的达十五亩,年收入最少的也有二三万元,最多的达到20多万元。

  5.参加培训后的种植户,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使种植的草莓产量增加了,质量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周里村村民陈爱桃,女,42岁,原来也种植草莓,但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每年只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参加培训后,学到了技术,胆子大了,她扩大了规模,种植了15亩草莓,年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比普通白领收入还高,她常对别人说:“多亏了成人学校老师的帮助啊!”

  6.通过开展草莓栽培技术培训,总结草莓栽培技术,涵盖育苗、日光温室生产、景观三部分,编辑了一系列读本,这些读本成了广大草莓种植户的必读书目。

  1.进一步争取资金来源,加大对小山姚基地的资金投入,把基地做大做强,带动更多农民种植草莓。

  2.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由原来每年12期培训增加到每年20期,吸引更多人参加培训。

  ope体育

  3.加强草莓栽培技术教材的编写,特别是加强社区教育中心网站管理,利用网站为广大种植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和技术资料,让广大农户足不出户也能接受培训。

  4.创新服务体制,深入田间地头,让专家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手把手示范。有计划地组织种植户外出参观交流,开阔广大农户的眼界。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水稻是粮食之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的安全生产对保障国家的食品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但水稻品种检验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以及弊端,应该正视这些问题。现将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总结如下[3-4]。

  优良的水稻品种对于农业生产具有积极作用,选择好优良的水稻品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能不需要投入过多的劳动就能使产量增加。但是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是配套的,很多农民错误地认为一种栽培技术适用于所有的新品种,只要品种优良,就一定会获得高产。还有的农民盲目跟风,看到有人种植某一种新品种高产,自己也尝试种植,忽略了不同的生产条件和栽培技术。甚至有很多农民买了新品种,不认真阅读说明书上的栽培方法仍按传统的方法来栽培,因此并不能起到增产的效果,甚至还会减产。

  目前,我国的种子推广与技术推广属于2个不同的单位。种子推广单位主要负责销售种子而不负责种子的技术推广,而种子技术单位并不清楚配套技术,更无法进行新品种的配套推广,从本质上制约了新品种的配套技术的推广。因此,很容易造成了水稻品种与配套技术脱节的局面。农民没有掌握与新品种配套的技术,自然不会在实践中使水稻增产。

  与对优良栽培技术的研究相比,一个良好的品种经济利益更大,据研究表明,一个杂交水稻新品种的专利售价就可达到几十万。因此,此种强烈的对比造成了科研人员研究重心更偏向于对新品种的培育,而轻视了对栽培技术的研究。在栽培方面没有全面而系统地指导农民配套栽培技术,只是介绍一些大同小异的栽培方法,满足不了不同品种的需求,因此即使运用了新品种但是却不能达到高产的效果。

  现阶段,农村的青年大都进城务工,只留下老人、孩子、妇女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然而妇女和老人体质较弱,无法从事太劳累的农活。同时,这些种植者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文化素养较低,没有意识接受新品种以及学习相应的栽培技术。

  优良的水稻品种在作物增产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选用新品种要注意因地制宜。根据稻田的地势地形、土地肥瘦等条件来选择适合的优良品种。选择杂交水稻时要注意选择丰产性稳定、抗性好、米质较优的新品种。

  首先,种子推广部门要从服务农民的角度出发,不但要进行新品种的推广,更要注意售后服务的实施,即向农民指导种子栽培技术,并结合当地情况进行试验,不断改良种子配套的栽培技术。其次,要建立新品种的试验田,同时建立起该品种的配套技术示范田,使广大农民以最直观的方式见证新品种以及相关的配套技术的效果,让更多的人认识并认可新品种及新技术的优点。

  目前,很多研究人员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新品种的开发上,而忽略了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国家应该在水稻新品种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重视对新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使得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相结合,以更好地发挥其增产的作用,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农民是水稻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的主体。因此,全面丰富种植者的文化素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针对农村种田者稀缺且素质较低的问题,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鼓励农民投入粮食生产。同时,各地市应该开展免费的种粮讲座,对农民在选种、栽培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指导,鼓励农民多读书,以提高其自身素养。着重培养新型青年农民,不断丰富其科学文化素养,使其在农田经营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另外,要灵活处理生产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人力不足就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地势地形特点将土质较差、阳光水分不足的农田改造成树林或果林。对于土壤肥力好且阳光水分充足的田地,可以专门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确保在粮食不减量的同时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

  总之,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我国人口众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消费国,水稻的产量关乎着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因此,水稻新品种的研发具(下转第71页)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水稻新品种检验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种植者科学文化素养低、盲目相信新品种、优良的新品种与其配套的栽培技术推广严重脱节等。因此,我国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种子推广部门应不断加强售后服务,指导农民在挑选合适的新品种的同时指导其配套的栽培技术。同时,农民是种植农田的主体,要将与新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指导给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1] 章家恩.我国水稻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北方水稻,2007(4):1-7.

  [2] 王晓卫.黑龙江水稻品种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种子世界,2012(7):11.

  一是应对干旱能力差。我区水资源贫乏,水稻产业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尴尬局面,2006年的特大干旱,我区伏龙、全安、史家的一些望天田、高田几乎颗粒无收;二是务农人员整体素质差。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病残,导致农民接受和推广水稻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和主动性差;三是受传统栽培意识影响大。主要表现为水稻栽植密度不足,普遍存在稀大窝现象,导致上穗率不高。施肥不合理,偏施化肥,忽视农家肥,偏施氮肥,磷、钾肥搭配使用不合理。病虫防治不科学,有重虫轻病思想,防病意识不强,遇上流行性病虫害(如稻瘟病)或突发性虫害(如稻飞虱)就束手无策,无以应对。

  2007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及时地推出了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新技术,在四川省科技厅、内江市科技局安排部署和领导下,市中区从“科学避灾、积极救灾”出发,本着服务三农、立足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积极示范推广了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支撑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形成良好工作格局 成立了由区委常委、分管农业副区长谢庆彪为组长,科技、农业、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节水抗旱农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节水抗旱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区农业局、区科技局、区农技站、各试点镇乡分别明确了一名局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主抓此项工作,确保了试点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形成“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加强宣传,强化培训,确保技术指导到村入户 依托水稻产业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6名专家及聘请的省、市、区共5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全区各镇乡、村、社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形成专家、科技特派员、镇乡农技人员、种田能手组成的技术服务网络,通过召开集中培训会,一对一技术指导,印发图片、光碟技术资料等方式开展了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培训72场,累计培训人数达35000人次,发放影碟600盘、技术宣传资料30000余份。基本做到了技术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入,在种植方式、栽培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

  (3)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自2007年起,在我区的伏龙、凌家、永安、朝阳、史家等5个镇乡做实验示范,核心示范区1070亩,带动示范片7000亩,2008年,选择全安、伏龙、凌家、史家、四合、龚家、朝阳等7个镇乡的2 200亩作为核心示范区,带动示范片10000亩。

  (4)整合资源,保障投入,提高试点工作成效一是区农业局、区科技局、试点镇乡以及龙头企业对人、财、物有效整合,到目前为止,全区在此项工作中投资约30万元。二是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的有效整合。在以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为主的基础上,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品种6项,累计推广节水栽培面积17.4万亩。

  2取得的主要成效根据典型调查统计,2007年覆膜水稻平均亩产512kg,与同区域、同类型未盖膜迟栽田块比较,亩增产51kg,增长达11.1%;再生稻平均亩产108kg,而同区域、同类型未盖膜迟栽田块不能蓄留再生稻。地膜水稻两季亩产为620kg,亩增产159kg,增长34.5%。2008年8月14日,市中区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示范田顺利通过省专家组验收。验收结果为亩产达729kg,较正常年份该地区未覆膜水稻亩增产200余kg,增收360余元。验收显示,该技术显著提高了农业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缺水的地方有效缓减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与传统技术相比,节约用水60%~70%;显著提高了农作物应对干旱的能力,同田对比,实施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技术的水稻秧苗长势更好;显著提高了示范区农民科技素质,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在与常规水稻栽培技术对比后,示范区农民对水稻新技术、新品种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需求,“靠天吃饭”的传统认识逐步改变,树立了科技致富的意识;显著提高了单位灌溉面积上农作物的产出效益,保证了农产品生产供给安全。强化了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理念,创新了科技服务模式,“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初步形成各级专家与基层干部、农民良性互动格局。广大示范户认为本技术大大的提高了水稻产量,值得推广。

  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抗旱、早熟早收、抑制杂草和增产增收效果,较传统栽培提早成熟,有利再生稻高产。为此,我区计划在2009年全面推广。

  1以提高农技人员服务意识和能力为切入点 农技人员作为农业新技术的主要传播者,他们对新技术的认识和掌握决定着新技术推广的成败。我区将依托水稻专家大院、节水科技特派员、农业主管部门等加强对镇乡农技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技人员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推广水稻覆膜节水技术的主要依靠力量。

  2以调动农用水稻覆膜节水技术的主动性为重点 变“要农民推广”为“农民要推广”,充分发挥农民推广新技术的主动。由于以往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都直接由涉农部门和镇乡联系,推广地点圈定,所需经费政府买单,农民对技术推广好坏一个样,农民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今后,我区在加大技术宣传的同时,将在全区范围内推行变补助为奖励,调动农民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要规范使用水稻覆膜节水技术,增产效果好的,经测产后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予以量化。

  3以新技术综合应用为保障 水稻要增产,不能靠水稻覆膜这一单一实施,需要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结合旱育秧技术、大三围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病虫防治技术等综合技术,才能确保覆膜技术优势的有效发挥。因此,下一步,综合技术的推广也是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技术推广的重要部分。

  1.1油菜生产科学栽培技术推广滞后该县油菜栽培方式主要有直播和育苗移栽,育苗移栽面积0.07万hm2,占总播面的30%,直播以人工开沟撒播和点播为主,播种面积0.17万hm2,占总播面的70%,油菜机直播、机械开沟免耕撒播种植极少ope体育,收获时以人工为主,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

  1.2农村劳动紧缺,劳动者素质偏低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劳动力主要是老年人、妇女为主,接受和掌握科学技术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制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1.3油菜生产格局不平衡该县油菜种植格局,南部、中部油菜区新品种、新技术应用面较广,产量较高,经济效益明显,北部油菜区主要是直播和常规小油菜品种种植为主,管理粗放,产量较低。

  2.1农旅结合,带动油菜产业生产天峨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民族文化风韵浓郁,交通便利和地理区位优越,有条件借助旅游资源,在各风景区建立油菜风光带,以旅游带动油菜生产,用油菜自然景观帮衬旅游景象,形成独具一格的旅游景观,促进旅游市场繁荣昌盛,从而带动天峨社会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2.2良种良法配套,提高油菜产业效益一是因地制宜选取用良种,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特点,生产上应选用生育较长的中迟熟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如南油10号、绵丰5号、得油16、宝油517、油研10号、蓉油16号等。二是适时早播,培育壮苗。一般育苗移栽的应在9月中旬,直播的在10月上、中旬,苗床大田比例1:6,用旱育保姆拌种育苗。直播田块要早间苗,确保苗齐、苗全、苗匀、苗壮。三是合理密植,科学栽培,一般育苗移栽大田栽7.5#9万株/hm2为宜。直播油菜密度30~45万株/hm2为宜。四是科学管理,合理防治。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平衡施用氮、磷、钾和硼肥,主要调整氮肥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基肥占60%,越冬肥占20%,苔肥占20%。硼肥作为基肥施用。针对当地病虫发生规律做好科学防治。冬前注意菜青虫、猝倒病等病虫害防治,春后做好菌核病、蚜虫的防治。

  2.3调整种植方式,推广简轻化栽培因地制宜调整油菜种植方式,引导群众由直播栽培方式向育苗移栽方式转变,提高油菜栽培技术含量。大力推广简轻栽培,不仅能降低劳动强度,而且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足的问题,还能节本增效。可大面积推广免耕栽培,开展免耕育苗栽培、免耕机开沟直播、机直播、机械收获等。综合运用油菜集成技术,提高油菜生产效益。努力实现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推广应用。

  2.4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成立农民销售协会帮助群众发展农民销售协会组织,帮助群众解决油菜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销售难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

  2.5引培龙头企业,实现订单生产目前该县油菜加工企业有8家,都是以家庭作坊式加工,市场竞争力不强,无法适应天峨油菜产业发展需要。必需引进培育1~2家油脂加工龙头企业,着力解决本县油菜籽加工,消除农民后顾之忧。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本着“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使用企业与农户结成紧密的联合体,大力推行“订单”农业,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和利益共享。使天峨油菜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ope体育,人们对农业生产力的要求在不断加大,其中也包括了玉米的栽培,玉米的栽培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更进中。如何提高玉米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推广新型玉米的栽培技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3以上,总产量占全国的40%,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最北端的黑龙江省属于东北早熟春玉米地区,每年的播种面积在270万公顷以上,约占全国总产的11%。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的吉林省,是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的重要农业大省,每年的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0%左右,年产玉米120亿千克以上。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整体日照比较丰富积温较高,这一点非常适宜玉米的种植,然而,辽宁省雨量分布不均,容易出现降雨量不足的现象,从而导致玉米产量大幅度下降的情况。

  传统的玉米栽培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沿用至今,传统的玉米栽培技术要求必须选择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选择优良的品种就意味着种子的纯度一定要高,质量也要很高,同时还要做好种子处理。在玉米栽培过程中,要精细整地,选择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微酸性的地块。一般在四月下旬和五月上旬播种,采用机械播种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时间加快播种进度,在播种时施肥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骤之一,进而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合理地密植。在上世纪50到60年代期间,玉米栽培防除杂草的工作,基本全靠中耕锄地和人工拔除。现如今,利用除草剂在清除玉米田中的杂草是一项栽培技术的改良,这样大大提高了除草效率和除草效果,有效降低了杂草危害,为玉米丰产提供了有利的基础ope体育。

  近年来,栽培技术不合理的现象日益突出。地膜玉米栽培技术可谓是玉米栽培史上一项重大的技术改革,是集合了升温保湿、配方施肥、科学管理、提高产量等综合配套方法于一体的高产栽培技术。地膜覆盖玉米,可加强土壤对太阳能的吸收,从而有效隔绝土壤与大气的热量传递并有效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及由蒸发而引起的热量损失,这样以来,可有效促使玉米提前15-20天成熟。这样也就通过提高了地温,而延长了玉米的生育时间。同时还可到达改良土壤和保墒的作用,地膜覆盖后,保护了表层土壤,使其避免受到雨水的直接冲击,由于地膜阻断了土壤中水分与大气交换的通道,从而形成了土地表面的水汽在地膜内蒸发到凝结,再到下渗的良性物理循环,有效地增强了地膜内土壤的湿润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玉米栽培技术已经由单向技术逐渐转变为综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采用地膜玉米栽培技术要做好充分的播种前夕的准备,要选择土层深厚、灌溉方便、保肥性能较好的农田。采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争取做到100%深施肥。选种要选择中晚熟的优良品种,确保地膜玉米的高产量。播种方式可采取先播种后覆膜或者先覆膜后播种量,播种后要加强田间管理,在玉米苗期和中期虽然病害较少,但是应重点加强对地老虎、黏虫、金针虫、玉米螟等病虫害的防治。到了玉米的成熟期,玉米籽粒灌浆乳线消失时最适宜收割。

  作为一项重大技术改革的地膜玉米栽培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可有效解决农民在玉米栽培过程中的很多困难,并且良好的运用该技术还可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大力推广地膜玉米栽培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刻不容缓。应该继续发挥科研院所的研发作用,加大对地膜玉米的种植方式和增产机理的科研考察力度,积极地面对技术问题和攻克技术难关,尤其注重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同时,各地区的农业技术培训单位要重点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确保地膜玉米栽培的各个环节都能科学有序地进行,严格把好质量关。此外,各级政府部门还要重点加强政策引导,有利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户的增产、增收。

  结语:中国农业得到飞速的发展,作为我国主要栽培作物之一的玉米,其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越来越受到农业专家的重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进行玉米栽培才能有效地实现玉米高产、稳产使我国农业技术更好、更快发展。

  [2]王玉苹. 吉林省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分析[J].民营科技,2013,10:242.

  近几年以来,由于农业劳动力出现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农业劳动力的价格不断上涨,所以导致人工育插秧的成本越来越高。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农民进行劳动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劳动力对于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之水稻生产的整个环节复杂,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用工量非常多,而且劳动强度也非常大,所以在进行水稻的育插秧阶段和收获阶段,选择机械化生产技术,不仅可以高效利用农民的时间,还会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对于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所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将会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相比于人工劳动力来说有很大的优越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在节省成本、提高产量和效率等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有关的实践表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相比于人工劳动力来可以降低40%的劳动力,节约的成本资金大约430元/hm2左右,提高的产量大约在345kg/hm2以上,另外,使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还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最大程度利用农时,并且还会最大程度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

  由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是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这项技术的主要的组成部分是育种、插秧、耕地和管理4个方面,把人工的插秧和栽种与机械化的育插秧进行比较,进行机械化的栽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都比较强,所以机械技术可以说是一项通用的技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由于我国的水稻育插秧设备已经形成一系列的产品,并且性价比也在不断提高,并且对于稻田进行整理、耕种的机械和在田间进行管理的机械已经基本取得了配套的使用。

  河南省南召县是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项目重点县,该县属山区丘陵地貌,耕地面积46.65万亩种植知识,根据近几年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总动力达28.5万千瓦,水稻插秧机推广数量南阳市名列前茅,机插秧面积已达1.5万亩,机插亩产达1300斤,较人工增产17%,机械化技术和技术推广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南召县所进行的关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验工作,目前,南召县的大部分水稻栽培田地已经进行了效仿和实践,南召县的水稻产值已经升高了17%左右,所以采用率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取得了飞速的增长,从而进入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传播和发展的新阶段。所以,要加快对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传播速度和推广力度,从而大大提高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使用率,建议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

  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级部门一定要进行大力的支持,从而把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并且国家补贴部门也要加大对于机械化装备的补贴,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对插秧环节和插秧育种技术进行相应的补贴;另外一个方面,要积极争取财政补贴和资金扶持,并且要相应的为农机作业和机械装备的购进进行相应的优惠措施。

  根据传播学理论,技术若是想要进行推广和传播,这项技术就需要拥有明显的优势,具备的特征主要包括:技术拥有很强的优越性、可进行试验性、操作简便、容易进行观察的性质和相容性等等。根据南召县所进行的关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验工作来说,在进行技术的推广过程中都体现了以上的优势和特征。然而,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和水稻种植效益的影响,目前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成本还是比较高,所以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此项技术的采用。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与人工的插秧育种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并且技术的复杂程度非常高。根据南召县所进行的关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验工作的进展情况来看,农机合作社已经成为进行技术传播的主要载体,所以,要对机械化的农业大户、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使用该项技术的部门进行大力的扶持,并且要以市场为主要的导向,不断对该项技术的服务模式进行更新和提升。

  目前,全国的水稻产量大省已经把推广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大力度的推广和宣传,但是预期的效果和实际的效果还存在很大的区别。要想促进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传播力度,可以进行以下的措施。首先应该扩大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传播范围,并且还要对机械化的农业大户、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使用该项技术的部门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示范;其次就是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服务力度,为机械化的农业大户、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使用该项技术的部门提供相应的咨询和示范工作;再次就是要建设相应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

  还可以通过以下的传播途径进行传播,首先可以在机械化的农业大户、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使用该项技术的各部门设置相应的推广工作,再次就是要利用人机传播的机会,使得每个应用此项技术的农民成为传播的渠道。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主要进行的是规范化的育种方式、机械化的插秧方式,该项技术对于节省劳动力,节约成本、提高产量等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为水稻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管理奠定了基础,所以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对于农业的市场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 康玉,牟子蛟,滕玉芬.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云南农业》.2012年2期.

  [2] 钟喜亮,陈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农村新技术》.2014年2期.

  以党的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竟争力增强为核心,以全县各乡镇农牧民、村干部为培训对象,利用各种科技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大力普及农村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撑。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部门的人才优势,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良种良法直接到户、到田间地头、到场,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和农业科技示范户,带动其他农户增收致富,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培训。以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按农业生产规范向群众传授使用有机肥、农家肥、生物菌肥,控制使用化肥,采用生物防治等技术,培训300名种植示范户。

  2、经济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培训。聘请地区农技中心技术人员,主要以食葵、打瓜、节水灌溉等技术为主,进行培训。一是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规程向生产者传授、使用有机肥、农家肥、生物菌肥、控制使用化肥,禁止用高残留剧毒农药,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高效。二是以解决日光温室、食用菌生产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质量低等问题为突破口,加快品种转化和技术更新,提高经济效益。

  1、理论讲解: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利用村组活动室等阵地,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理论培训,使受训农民掌握主要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2、现场培训:农业科技培训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进村入户送科技、病虫害防治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食葵高产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玉米青贮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开展冬季集中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各乡镇要提高认识,统筹安排,切实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摆在当前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培训率和培训效果,促进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民科技素质提高。

  设施栽培技术发展应用只是近几十年的事,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比较快,从机械化发展历程上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设施栽培技术的兴起与完善(70~90年代)。设施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小拱棚,但是设施栽培设施比较简陋,功能不完善,线年代之后,设施农业的生产由于有了工程技术人员及农机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组织引导,使进行农业生产的工程设施特别是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提高,设施栽培技术开始起步,然后由点到面地发展。

  ope体育

  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2000~2006年)。随着设施栽培技术在全省的推广应用,设施栽培机械化技术被提到了议事日程。2001年农机局开始实施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项目,把有关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列为创新示范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电动卷帘机械等设施栽培机械化技术与机具进行了创新示范,通过财政资金予以扶持。机械化技术的普及与革新(2006年后)。2007年省农机局将大棚电动卷帘机纳入当年农机补贴范围。2008年7月,农业部下发通知ope体育,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加快促进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省进一步加大了设施栽培有关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2010年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对设施农业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将与日光温室大棚相关的机械与设备列入补贴目录,几乎涵盖了日光温室大棚所需的机械与设备。这个时期是设施栽培技术机械化技术快速普及的时期,并且电子技术开始在设施栽培中得到了应用,一些自动化控制设备开始应用到设施栽培中,涌现出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特色的设施栽培生产基地,并开始引入物联网进入设施栽培生产中。这些基地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对比国内外设施栽培技术发展,结合设施栽培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在设施栽培技术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栽培设施建造标准低,高档设施少。85%以上的设施栽培仍是以简易塑料大棚和塑料拱棚为主,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对设施内温度、光照、水分、肥料、空气等环境因子的调控能力不强,一旦遇到恶劣气候条件,设施栽培作物就可能减产,甚至绝产。从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来看,栽培设施的档次决定了栽培设备的发展应用,在一个普通的冬眠式塑料大棚里面,也很难用得上自动化的工厂设备。

  二是设施装备机械化程度低,电子技术少。传统意义上的设施栽培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农民工作强度大。近几年来,随着设施栽培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设施栽培技术与机具装备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仍然不够完善,现有的设施机械装备只能说部分替代了劳动力,但整个生产过程仍以人为主,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不高。电动卷帘可以有效解决人工卷放温室覆盖物费时费力的问题,但自动化程度也不高,仅限于机械卷帘替代人工卷帘放作业。另外,设施栽培中仍有大量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如秧蔓的定期拉放、果实采摘等没有相应的机械设备可以代替。

  三是设施栽培管理水平低,信息技术少。近几年,由于看到了设施栽培给农户和社会带来的显著效益,各级政府也围绕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做工作,压缩粮食面积,扩大设施蔬菜栽培面积。但是,现有的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一家一户中实施,栽培管理主要靠个人经验,栽培设施内温、湿度调控以人工调节,肥料营养、病虫害防治还处在凭经验决策时期,加上现有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不规范,缺乏量化指标,致使现有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难以上档次上水平。特别是有的地方信息化程度低,农户信息不灵,市场流通不畅,丰产不丰收,直接影响到菜农的积极性和经济收入。

  四是设施栽培土壤质量低,无土栽培少。一些多年耕种的温室大棚,土壤质量问题已经明显显现,土壤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矿物质增多、板结,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微生物含量减少。由于土壤质量的下降,影响了设施栽培蔬菜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无土栽培虽然优势明显,但由于目前生产成本高,配套设施不健全,尚未被农民接受。无土栽培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是主要用在观光农业示范园。

  关于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机械化、电子化程度在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农业发展的有利政策,抓住发展设施栽培技术的机遇,加快设施栽培技术中的机械化、电子化新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是要提高设施栽培机械化装备水平。设施栽培机械化装备不同于一般的大田作物,由于设施栽培作物品种多,农艺要求千差万别,要想实现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有一定困难。究其主要原因,标准化程度低,种植多样化是制约农业机械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做好栽培设施建造标准化工作,为未来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提供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成熟的机械化技术与设备,要分作物分环节重点突破,比如目前可以大力推广温室栽培中需要迫切的小型农业机械耕作技术、温室智能化环境、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高效低量与超低量喷药植保技术、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物理农业技术等。然后种植知识,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尝试引入电子控制系统与设备,走分区、分层、分级实施的推广路子。

  ope体育

  二是推进设施栽培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实践已经证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必须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设施栽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方式,只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才有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从而使资源优势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因此,应以有前途、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设施农业示范生产基地,加快设施农业企业的发展。

  按照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安排部署,2011年龙山县在召市镇、桂塘镇、贾坝乡共实施了676.8 hm2水稻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涉及16个村,农户4 526户。并在召市镇大兴村创办千亩示范片1个,面积69.18 hm2;百亩核心示范片1个,面积6.8 hm2。在项目实施区,主推了Y两优2号、Y两优7号、D优15等优良水稻品种。

  每移栽1 hm2大田备苗床375~450 m2,选择土壤肥沃的菜园土作苗床[1-3],播种前7~10 d,翻挖、整细、整平,按1.7 m宽开厢包沟,厢面宽1.3 m制作苗床,苗床最长不超过12 m。苗床浇腐熟人畜粪水8 kg/m2培肥;在制作苗床的同时,备足盖种细土8~12 kg/m2,并用薄膜盖好,以便按时播种。

  于4月4―6日播种。播种量为移栽田播15 kg/hm2。播种前种谷用使百克浸泡12 h,用清水洗干净后沥干,1 kg种用旱育保姆400 g拌种,均匀播种;播后盖细土1~2 cm,做到“谷不见天”,并喷水将盖种土湿润,用丁草胺10 mL、地虫统杀1支对水10 kg喷雾进行化学除草和防治地下害虫;拱膜覆盖,拱高30 cm,四周盖土压实,用0.5%溴敌隆拌大米撒在苗床四周防鼠。

  未出苗前以保温为主,不揭膜;出苗后,3叶之前晴天揭两头通风,防止烧苗,晚上盖好;3叶之后,晴天日揭夜盖,阴雨天盖膜,并逐渐炼苗;2.5~2.7叶施断奶肥,施稀粪水4 kg/m2,3叶以后每长1片叶,浇稀粪水1次;移栽前5~6 d施送嫁肥,苗床施尿素12 g/m2对水4 kg泼浇。

  机械耕整插秧田:绿肥田于栽秧前10~15 d进行第1次耕整;空白田于栽秧前7~10 d第1次耕整,栽秧前2~3 d第2次耕整,做到田块平整,泥融而不烂。适时早插,并插足基本苗。4.7~5.3叶移栽,移栽规格为17 cm×28 cm,栽21万蔸/hm2,每蔸插2粒谷秧,确保插足基本苗67.5万~82.5万根/hm2。

  施足底肥[4-7],施腐熟人畜粪水15.0~22.5 t/hm2、复合肥(15-15-15)75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菜枯750 kg/hm2ope体育、氯化钾75 kg/hm2、尿素75 kg/hm2、锌肥30 kg/hm2,其中菜枯于栽秧前15~20 d与过磷酸钙拌粪水沤制发酵。追肥方面,早施分蘖肥,栽后5~7 d撒施尿素90~105 kg/hm2、氯化钾75 kg/hm2。于幼穗分化2~3期施促花肥。施复合肥75~105 kg/hm2、氯化钾75 kg/hm2。于幼穗化分4期施保花肥,施复合肥75 kg/hm2。喷施壮籽肥,齐穗期用谷粒饱15 包/hm2叶面喷雾。水分管理上,浅水插秧,寸水活分蔸,浅水活蘖,当田间苗达240万根/hm2时,排水晒田,水稻进入幼穗分化时及时复水,抽穗开花后干干湿湿,以露为主。

  安装杀虫灯,各点安装频振式诱蛾灯5盏。搞好预测预报,重点搞好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治。药剂选用高效低毒农药,杀虫剂主要用35%的吡虫啉、杀虫单、1.8%阿维菌素、扑虱灵,杀菌剂选用40%稻瘟灵、井冈霉素。化学除草,栽后5~7 d用25%苄・乙可湿性粉剂375 g/hm2结合追肥施入。

  县植保站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中坚持搞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实行病虫害综合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综合”的病虫害防治方针,最大程度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并且大力推广低毒、高效农药,确保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

  以土肥站为主,加大测土配方工作力度,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不同类型地块和产量目标的需肥规律,整个示范片加大有机肥使用力度,减少化肥用量和化肥对土壤耕作层的破坏,确保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的政策,在县级补贴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加大对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范围内农户购置农机具的补贴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减轻粮食生产劳动强度,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鼓励大户承包生产,实现土地流转,节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充分结合龙山县的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项目,大力开展对示范片农民进行先进适用技术种植和管理及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培训,采取集中培训3期,分村培训32期次,现场指导、办点做样、印发技术资料逾2万份,派发明白卡5 000张,出黑板报5期、播放技术宣传片4次等,培育了新型、高素质的现代农民,提高了农民科技种田水平,增加水稻单产。

  在2011年水稻农业保险取得成功的基础上,2012年继续加大水稻农业保险工作力度,做到整个示范片水稻生产全部参加农业保险,把农民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为示范片建设和农民生产安全提高保障。同时,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执法力度,严防伪劣农资进入示范片生产领域给农民生产造成损失。

  一是县里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为副组长,农办、农业局、财政局、科技局、农开办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万亩水稻高产创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农业局,由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分管业务领导任副主任,负责统筹解决项目实施所需物质、资金等问题。二是成立以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为组长,科教股长、植保站站长为副组长,土肥站、农环站、种子管理站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水稻技术专家组,负责技术的实施。三是成立以州农业局良油站站长为技术顾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体成员为技术骨干,示范片所属农技站3个农业技术干部为技术指导员的技术指导服务小组,负责示范片规划、技术培训和具体实施。

  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生长平衡,田间管理精细,技术规范,充分发挥了水稻品种的特性,完全可达到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产量目标。水稻万亩高产创建活动射辐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民种植水稻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维护了社会稳定,提升了为农服务水平;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和水稻新品种得以大面积推广。

  [1] 邵远刚,陈云峰.应城市水稻肥料效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9-11,16.

  [2] 曾春松,黄铭华,梁观荣,等.龙门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肥效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9(4):62-63.

  [3] 衣绍清,宋占英,刘庆臣.水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10(10):8-9.

  [4] 冯虎林,邵保元.水稻叶龄优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4(9):5-6.

  [5] 江学海,罗德强,周维佳,等.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精确施氮技术参数的确定及验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