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一)系统的复杂性 二、作物生产的特点 (二)技术的实用性(三)生产的连续性 (四)生长的规律性不同作物种类具有不同的个体生命周期;作物个体的生命周期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变化,是一个有序的生长发育过程,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作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具有不可逆性。(五)明显的季节性 (六)严格的地域性 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粮食作物 收获面积最大的依次为小麦、稻谷与玉米,总产依次为玉米、稻谷与小麦; 油料作物 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大豆、油菜、花生、向日葵; 糖料作物 甘蔗和甜菜种植面积最大; 纤维类作物 主要是棉花、红麻、黄麻等。 单产提高的决定性因素: 品种改良 高产、优质和高抗,特别是在矮秆、抗性和品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累计增产效益在30%以上。 种优势已在多种作物上得到应用,如玉米、高粱杂交种目前已普及80%以上。 品质改良方面,小麦、玉米、油菜等。 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 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要占到30%~60%。 施入农田的化肥利用率存在很大差异,发达国家一般在50%~60%之间,发展中国家在30%左右。 提高肥效的途径: 氮肥深施可有效地抑制氮肥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提高肥效20%以上;复合肥和专用肥、科学配方施肥、增施磷钾、控释肥、缓释肥等合理施肥技术的运用也表现了良好的效果。 3.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 增加趋势 灌溉面积占世界总耕地的比例为17.5%,生产的作物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地面灌溉 用水效率差异很大,发达国家为5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仅为25%左右。 喷灌、滴灌等高效率的灌水方法,由于成本高、技术难、耗能大,目前仍主要在一些发达国家和一些园艺作物上使用。 4.设施栽培 具有防霜、防寒、防草、保温、保水和促进种子发芽等作用。 效果: 使一些喜温作物的分布区域的纬度向北推移了2~4o,使作物早熟或相当于延长了无霜期10~15d,旱地水分利用率提高了30%~50%。 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 防治:抗病虫品种、综合防治、化学防治。农药应用以高效低毒、低用量、广谱性和选择性为特点。在发达国家中除草剂的用量已占农药使用量的40%~60%,但在发展中国家比例尚很小。 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化学调控技术等。 我国作物生产概况 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依次:水稻、小麦、玉米和油料作物; 单产和总产最高的作物依次:水稻、玉米、小麦。 新开垦耕地和复种指数的提高保证了作物生产的播种面积。 目前,我国的谷物、棉花、油菜、花生等作物的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作物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 1.作物品种的改良 优良品种的选育途径: 国外引种、系统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远缘杂交和生物技术等,在不同时期为作物品种改良做出了显著贡献。 2.间、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 3.作物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 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为: 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 二、作物的概念 广义: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为人类栽培的各种植物(地球上植物有50多万种,被利用的植物有2500~3000多种)。 狭义:是指农作物,目前主要栽培的作物有90多种,我国有50多种ope体育(粮、棉、油,糖、麻、烟,茶、桑、果,菜、药、杂,统称为“庄稼”)。 三、作物的分类 (一)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分类(四大部门九大类别) 1.粮食作物 ①禾谷类作物:主要是禾本科植物 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稻、玉米、谷、高梁、黍类等 ②豆类作物:主要是豆科植物 大豆、豌豆、小豆、绿豆、蚕豆、豇豆、菜豆、小扁豆等 ③薯、芋类作物(根茎类作物):甘薯、马铃薯、山药、芋种植知识、木薯等 2.经济作物(工业原料作物) ④纤维作物 棉花、麻类(大、苘、红、黄、亚麻等) ⑤油料作物 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红花、蓖麻 ⑥糖料作物 甜菜、甘蔗、甜叶菊 ⑦其它作物 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等 3.绿肥及饲料作物 ⑧绿肥及饲料作物 田菁、苕子、苜蓿、草木樨、沙打旺等。 4.药用作物 ⑨药用作物 人参、枸杞等。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野生植物被栽培利用,已栽培作物的用途愈加广泛(棉花:油用、纤维用、三合板等),因此分类不是绝对的,随着发展应有所变化。花生 → 食用 (二)按生物学特性分类 1.根据对温度的要求分类 ①喜温作物 生长适温20~30℃,我国多数地区气候温暖,故喜温作物是农业生产的主体。i温凉型:如大豆、谷子、甜菜等。ii温暖型:如水稻、玉米、棉花、甘薯。iii耐热型:如高粱、花生、烟草、苜蓿。 ②喜凉作物 生长盛期适温15~20℃,可以忍耐冬春低温。i喜凉耐寒型,如冬小麦、黑麦、大麦、豌豆等。ii喜凉耐霜型,如春小麦、大白菜等。 2.根据对光照的要求分类 ①长日照作物:每天日照长度超过某小时才开花结果的作物,如小麦、大麦、黑麦、豌豆等一些秋播作物(南移开花推迟或不开花)。 ②短日照作物 每天日照长度短于某小时才能开花结果的作物,如大豆、棉花、玉米、高粱、甘薯(春播)。 ③中性作物 对光照长短不敏感,如蕃茄、四季豆、黄瓜及水稻、棉花、烟草、花生的某些品种。 ④喜光作物 大多数作物喜光、光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⑤耐阴作物(不是绝对的) 叶菜类、萝卜、辣椒、菜豆等作物,光照较弱时仍能生长良好。 3.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分类 ①耐旱怕涝作物,谷子、甘薯、花生等; ②耐旱耐涝作物,高粱、田菁; ③避旱涝型,生育期较短的作物; ④中间水分型,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如大豆、玉米、小麦、棉花等。 ⑤喜湿润型,如旱稻、烟草、叶菜类 ⑥喜水耐涝型 如水稻、苜蓿、黄麻、田菁等。 (三)按栽培特性分类 春播(早春、晚春)、夏播、秋播作物,夏收、秋收作物。 C3、C4作物。 1.作物的三种产量 光合产量:系指作物在其生育中,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碳水化合物以及由碳水化合物或结合矿质营养衍生的各种有机物质的总量及所含总能量,包括在整个生育过程中的呼吸消耗量和其他损耗量在内。 生物产量:指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一般不包括根)。 经济产量:栽培目的所需要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可以是生殖体(籽粒、荚果、果实),也可以是营养体(根、茎、叶) ; 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经济系数 =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2.三种产量的计算方法 光合产量=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光合强度 生物产量=光合产量十矿质元素一消耗量和损耗量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光合产量+矿质元素一消耗量或损耗量)×经济系数 =(光合面积×光合强度×光合时间十矿质元素一消耗量或损耗量)×经济系数。 3.三种产量的相互关系 1)光合产量与生物产量的关系 生物产量以光合产量为基础,光合产量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生物产量。 2)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关系 经济产量以生物产量为基础,生物产量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经济产量。 小麦500公斤的籽粒产量,必须有1000公斤的生物产量为基础,但1000公斤的生物产量不一定有500公斤的籽粒产量。生物产量高是高产的基础,经济系数高是高产的必要条件。 决定经济系数的因素: ①与所利用的产品器官有关:以营养器官为产品的作物较高,如薯类0.75~0.85,以生殖器官的一部分作为产品的作物较低,如禾谷类、豆类等,小麦0.3~0.4,水稻0.5,大豆只有0.3。 ②与收获产品的化学成分有关:以碳水化合物为产品的较高,以含脂肪、蛋白质为产品的较低。 ③同一作物和同一品种,经济系数还决定于栽培条件和栽培水平。 (二)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1. 作物的产量用若干因素乘积的形式表达,其中的各因素就是产量构成因素。 如小麦产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1000,棉花=亩株数×株铃数×铃重×衣分,花生=亩株数×单株果数×果重 2. 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 (1)各因素乘积就是产量 (2)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补偿 (3)在一定条件下,某一个或某几个可能成为限制因素 (4)在一定条件下,各因素有理想的或最佳的组合 (5)各因素都有主要的决定时期 (三)产量的形成过程 作物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五、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 (一)作物的生长模式和生长分析 1.作物生长模式 : 作物的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干物质积累)和繁殖(个体的增加)过程均按逻辑斯蒂曲线的生长模式进行。一般说作物干物质积累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缓慢增长期、指数增长或、直线增长期和减缓停滞期。 2.作物的生长分析 (1)相对生长率 植物的生长是呈指数函数式生长的,亦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株体越大,而且生产效能越高,则所形成的干物质也越多—生长的复利法则 。 单位一般是以克/克·日或克/克·周表示。 (2)净同化率:指单位叶面积的干物质增长速度。 (3)叶面积比率) 叶面积对植株干物重之比(L/W)称为叶面积比率,即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 (4)比叶面积.比叶面积为叶面积与叶重之比,用以表示叶的厚度。 (5)作物生长率 作物生长率又叫做群体生长率。它表示在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量。 由于LAI随生长进程不断变化,所以对作物有直接意义的是整个生育期间的平均值或积分值。 (二)作物产量的源库关系 从Blackman(1919)提出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后,Mason等(1928)提出了“源库”学说。原意是指制造光合产物和接纳光合产物的组织和器官。后来这一概念被Evans所发展,用以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作物产量的形成。 1、源、库、流的概念 源 (source)是指制造或输出有机物质的组织或器官。 库 (Sink)是指贮存、利用或消耗有机物质的器官。 流 (Transportation)是指联结源库两者之间的有机物质的输导系统,也可以认为是光合产物由源向库的运输能力。 2、源、库、流功能的表现 供给能力 要提高作物产量,就要以增大叶面积和提高光合作用功能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作物个体要有理想的株型,群体要有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且要维持较长的时间,尤其是后期的叶面积持续期(LAD)的长短与稻麦产量有密切关系,同时叶的净同化率要高。 其实质是光能利用问题。 贮积能力 作物的贮积能力决定于单位面积上产量容器的大小,以及灌浆速度和灌浆持续期。 运输作用 凡能影响细胞内能量积累和释放过程的因素,都能影响同化物的运输速度。茎秆粗壮、维管束多而发达,无病虫和其他生理障碍是具有良好运输能力的条件。 3、源、库、流的相互关系 源是贮藏器官和输导组织形成及其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 库对源和流的反馈作用: 库对源之间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摘除贮积器官后,同化物积聚在叶片中不能输出,从而使光合作从下降。库对同化物的需要增加,能导致同化物从源到库转运速度的提高。运输受阻,同化物大量积聚在叶片中,也会降低叶片的同化能力。 流对源和库的影响:流影响了库的充实,因病、虫等到因素的危害,导至物质运输受阻,不但使库器官充实不良,而且使叶片因光合产物的遮蔽效应,而使光合能力降低。 源库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源库流器官的相对性 4、源库关系的类型 源限制型:这是一种源小库大的类型,叶片产生的同化物满足不了库的需求,限制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源的供应能力。 库限制型:这是一种源大库小的类型,限制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库的接纳能力。 源库互作型:这是一种过渡态的中间类型,定源增库或定库增源都可增产,产量是源库协同调节的。其特点是源库自身的调节能力强,可塑性大,在制定栽培措施时,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5、高产群体的源库关系 源足 库大 流畅 六、作物的增产潜力及提高产量的途径 (一)作物的增产潜力 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作物只能利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部分(占总辐射的44.4%)进行光合作用,称为有效辐射。 (二)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1.提高光能利用率 ①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 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加强田间管理,保证群体适宜,使叶面积系数保持较高水平,维持较长时间,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运转,当提高密度对干物质的积累有利,经济系数最高时,产量最高。 ②充分利用生长季,安排好茬口,如套种、间作、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等。 ③采用高光效品种,选用株型紧凑,适当矮,光合能力强,呼吸消耗低,光合时间长、叶面积适当的品种。 采用提高光合效率的直接措施:抑制光呼吸,CO2施肥,增施有机肥→CO2。 2.排除“障碍因素”安全生产,盐碱地,涝洼地改造等。 3.补助“营养限制因素”,发挥作物生产能力,“光、温、水、气、肥” 一、作物产品的品质 评价作物产品品质的指标 .作物产品品质的生化指标 2.作物产品品质的物理指标 作物产品的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 1.作物产品的营养品质 所谓作物产品的营养品质,主要是指作物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可溶性氨基酸组分以及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含量等等。 (1)作物产品营养物质的含量 (2)作物产品中的蛋白质及氨基酸 (3)作物产品中的糖类 (4)作物产品中的脂肪 (5)作物产品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三)作物产品的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 1.作物产品的营养品质 所谓作物产品的营养品质,主要是指作物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可溶性氨基酸组分以及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含量等等。 2.主要谷类作物产品食用品质 所谓食用品质是指蒸煮与食味品质 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二)气候生态因素的影响 作物产品品质因地理、季节、温光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很大的差异。 三、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 (一)重视作物品质育种 (二)改善栽培技术措施 1.合理轮作 2.合理采用栽培技术 (三)主要作物产品品质的改进 决定作物分布的因素: (1)作物种类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 (2)生长期、光照、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 (3)纬度、海拔高度、地势、地貌、土壤、环境、矿质营养等环境条件。 (4)生态平衡、轮作换茬和培肥地力的需要。 (5)经济、技术、习惯、生活需求、消费水平和投入水平等社会条件。 (6)国内外市场的销售量和价格。 (7)与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和现代工业、国防上的联系。 第二章 小麦 小麦区域划分的依据 198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耕作栽培制度,品种类型分布、播种和成熟期早晚、并尽可能考虑到行政区的完整,将我国小麦分布为十个麦区 小麦栽培区划 1.东北春麦区 2.北方春麦区 3.西北春麦区 4.北方冬麦区 5.黄淮冬麦区(山东全部) 6.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7.西南冬麦区 8.华南冬麦区 9.新疆冬、春麦区 10.青藏春、冬麦区 一、小麦的一生 一生———由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种子所经历时间 生育期——出苗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时间(秋冬播小麦大多在230~280d,春播小麦为100~120d) 生育时期——一生中不同形态变化所持续的时间 全生育期——由播种到成熟所经历的时间 小麦的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的一生划分十二个(春小麦十个)生育时期。 春小麦:种子萌发、出苗、三叶、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 冬小麦:种子萌发、出苗、三叶、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 1.播种期:播种的日子,我省9月下~10上。 2.出苗期:全田50%子粒第一片线%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1.5~2cm时,10月中下旬。 4.越冬期:日平均气温降到2℃左右,小麦植株基本停止生长的日期,11月底12月初。 5.返青期: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开始生长,50%植株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且大田由暗绿变为青绿色时,2月下~3月上。 6.起身期(生物学拔节):麦苗由原来匍匐生长开始向上生长,年后第一叶伸长,叶鞘显著伸长,其第一伸长叶的叶耳与年前最后一片叶的叶耳距达1.5cm,基部第一节间微微伸长,3月中下旬。 7.拔节期(农艺拔节):小麦的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1.5~2cm,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4月上中旬。 8.挑旗(孕穗期):植株旗叶(最后一片叶)完 全伸出(叶耳可见),4月下旬。 9.抽穗:穗子顶端或一侧(不是指芒),由旗叶鞘伸出穗长度的一半时,4月下旬~5月上旬。 10.开花:全田有50%植株第一朵花开放,开花 顺序中下→上部→下部。5月上、中旬。 11.灌浆:子粒外形已基本完成,长度达最大值的四分之三,厚度增长甚微。5月中旬开始 灌浆。 12.成熟期:①蜡熟期:籽粒大小、颜色接近正常,内部呈蜡状,子粒含水22%,茎生叶基本变干,蜡熟末期子粒干重达最大值,是适宜的收获期。②完熟期:籽粒已具备品种正常大小和颜色,内部变硬,含水率降至20%以下,干物质积累停止。 一般在6月上旬收获。 二、小麦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 小麦产量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1.营养生长阶段 从出苗到返青 ①生长中心:根、叶、蘖的生长。 ②营养特点:光合产物主要用于营养体的形成,为形成产品器官打基础,此阶段需肥水较少,生长较慢。 ③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决定穗数的时期。 ④主攻方向:培育壮苗、苗齐、均壮。 2.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从起身到抽穗 ①生长中心:根、叶、蘖生长和茎伸长,穗分化发育。 ②营养特点:光合产物用于营养体及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生长逐渐加快,需肥水逐渐达到高峰。 ③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巩固和决定穗数,决定小穗数,小花数和穗粒数的时期,奠定粒重基础的时期。 ④主攻方向:调节群体合理发展,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 3.生殖生长阶段 抽穗到成熟 ①生长中心:生殖器官的生长。 ②营养特点:光合产物主要用于生殖器官的生长和充实,形成收获产品,营养生长基本停止,需肥水逐渐减少。 ③与产量的关系: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 ④主攻方向:防止营养器官早衰,维持一定强度的光合生产率(干物质克/日·米2),保证有足够的营养物质运输到生殖器官。 三、小麦的阶段发育 1.阶段发育的概念:小麦的一生,必须经过几个顺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变发育过程称为阶段发育。 2.阶段发育的特性 ①每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综合的外界条件,如水、温、光、养分等,而其中有一、二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②每个发育阶段有着不可逆性,条件不适宜时,停止但不能倒行。 ③顺序性 当前一阶段没有结束以前,即使条件适宜后一阶段的生长,也不能进入后一阶段。 3.春化阶段(感温阶段):小麦种子萌发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实的时期,此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是适宜的温度条件,不同的小麦品种对温度及所需天数要求不同。 感受低温的部位是生长点 当生长点伸长(高与宽比大于1)标志着春化阶段结束 4.光照阶段(感光阶段): 小麦通过春化阶段以后,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就进入第二发育阶段,即光照阶段,此阶段主导因素是光照,温度也起很大作用。 生长特点: 对光照时间和温度反应特别敏感,光照阶段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高于25℃或低于10℃光照发育延缓,低于4℃则光照阶段不能进行。 自然条件下以10~18h最适;12h/d,发育延缓;8h/d,停止生长,不能抽穗 雌雄蕊原基的出现是光照阶段结束的标志 小麦阶段发育特性 5.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 ①春化阶段:是分化叶原基、分蘖原基、次生根及原始茎节的时期。春化和分蘖同时进行,春化阶段长,分化的叶片及分蘖原基的数量就多,进入光照阶段后数量不再增加。 10月下日平均气温5℃以下,半冬性小麦品种开始进入春化阶段,同时开始分蘖;11月中、下0~5℃冬性小麦进入春化,同时进入分蘖盛期,12月上0℃进入越冬。 ②光照阶段: 是分化小穗小花的时期,延长光照阶段有利于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从而穗大粒多。 第二年春天气温回升到4℃以上时,茎生长点开始伸长,穗分化开始,标志着进入了光照阶段。 穗分化到♀、♂原基形成(顶端小穗形成)时(植株开始拔节),光照阶段结束。 6.阶段发育理论的实践意义: ①有助于正确引种 南→北,年前过早进入光照阶段,易受冻害;北→南,年前可能通不过春化阶段,造成不结实或延迟成熟。 ②有助于决定不同品种的播期、密度 小麦进入光照阶段以后,生理上发生一系列变化,代谢强度提高,吸收矿质元素的能力增强、抗寒力减弱;冬性品种春化阶段较长,分蘖力强,因此秋播时应先播冬性品种,后播半冬性,春性品种,冬性品种应适当稀播。 ③加速育种世代 对通过春化以后的小麦,可增加光照,提高温度加速光照阶段的进行,缩短生育期,提前收获。 第三节 小麦生产与土肥水的关系 小麦的产量决定于:品种特性(内因)和环境条件(外因),后者是栽培管理的主要内容:水、肥、气、热、光等,其中水、肥、气是人工可以控制的。 一、小麦对土壤的要求 作物吸收的养分主要是由土壤本身提供的,占作物总需肥量的50~70%,另外30~50%由施肥补充,因此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作物产量。 1.耕层深厚,结构良好 ①耕作层20厘米以上,(根系60~70%集中在此,是小麦养分和水分的主要供给层),上层耕性好,下层质地稍重(有利于保水保肥,有利于协调供肥,提高抗旱能力); ②结构良好,土壤容重1.1~1.2克/cm3,(孔隙度50~55%),有机质含量较高,有丰富的水稳性团粒结构。 2.土壤肥沃,供肥能力强 N、P、K含量高且协调,400公斤以上的田块要求播前有机质1%以上,全N0.06~0.08%, 速N30~40ppm,速P20~40ppm,速K60~80ppm。 3.适宜的土壤质地和化学成分 最适宜的是壤土。PH 6.8~7;含盐量高于0.25%受抑,高于0.4%死亡。 4.土地平整,能排能灌。 二、小麦对水分的要求 (一)小麦的耗水量和耗水系数 小麦的耗水量(需水量):小麦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间麦田耗水总量(包括棵间土地蒸发,占30~40%,植株蒸腾占60~70%,重力水流失(很少))约为400~600毫米, 全生育期需水量约为:260~400立方米/亩。 2.小麦的耗水系数:每生产1kg小麦经济产量的耗水量,即耗水量与产量的比值称为耗水系数,是衡量小麦水分利用率的指标,一般为600~1300,随产量提高而降低。 3.小麦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 随着产量的提高,耗水量增加。 随着产量的提高,耗水系数减少,水分利用率提高。 随着产量的提高,耗水增值减少。 当水分不能满足小麦生长时,产量与水分成正比。 (二)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耗水特点 1.出苗到拔节前 ,出苗—越冬前,占15~19%;越冬到返青占5~10%;返青—拔节以前虽气温升高,日耗水量增至0.7~1.4方/亩,但耗水只占约12%。 总之,拔节前,时间占整个生育期的2/3或以上,但耗水量只占30~40%。 2.拔节—抽穗前 小麦进入旺盛生长时期,耗水量急剧增加,其中挑旗期是小麦一生对水分要求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这段时间一个月左右,耗水量占20~35%,日耗水2方/亩以上。 3.抽穗—成熟 时间35天左右,耗水占26~42%,日耗水量在抽穗—开花期达最大( 3方/亩以上)。 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量 (三)冬小麦灌溉的一般原则 1.根据需水规律“麦收八、十、三场雨(即八月、十月、三月)”“灌浆有墒,子饱穗方” 。 小麦灌水分为底墒、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孕穗)、灌浆、麦黄水。 2.根据土壤墒情 确定适宜的土壤水指标(表)冬水: 适时灌溉,能平抑地温,防止冻害死苗;能沉实土壤,粉碎土坷垃,消灭越冬害虫;冬水冬肥相结合,可为翌春小麦返青和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需注意: 1.根据气候条件 气温下降至0℃时不能冬灌,以免冻害。一般从日平均气温下降到7℃—8℃时开始,到5℃左右时结束; “夜冻昼消,冬灌正好。” 过早,气温较高,蒸发量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过晚,土壤冻结,水分不能及时下渗,地面积水结冰,麦苗在冰层下容易窒息死亡,或形成冰凌,抬起土块,拉断麦根,吊死麦苗。 2.根据苗情 单株分蘖在1.5—2个以上的麦田,冬灌比较适宜; 一般弱苗特别晚播的单根独苗,最好不要冬灌,否则容易发生冻害; 生长过旺的麦田,可以推迟或不进行冬灌,以便控旺促壮。 三、小麦对土壤养分的要求 (一)N、P、K等元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作用 1.氮:蛋白质、叶绿素、激素ope体育、核酸的组成成分。 ①作用:前期促根、叶、蘖生长ope体育,增加绿叶面积;中期增加小穗、小花数,提高结实率;后期提高千粒重。 ②N素与小麦生产的关系 i 低产—中产阶段,产量随土壤N素含量增加而提高。 ii 中产—高产阶段,N的增加要适量和适期,有一定增产作用,但不成比例,要防止倒伏和贪青晚熟。 缺N症状 单株分蘖少,叶片黄瘦而稍硬,根数少,穗少且小,粒重偏低,成熟偏早。(早衰) 2.磷:白等物质的主要成分。 ①作用 前期:能提高N肥利用率和吸收速度(以P增N);促进麦田早分蘖、生根,根系发育健壮,提高小麦抗旱、抗寒能力。 中后期:促进糖分和蛋白质的代谢,有利于物质运转,加快灌浆过程,提早成熟。 ②与小麦生产关系 缺P时,施P增产效果较施N更为明显。 缺P:苗期分蘖少,叶色暗绿(叶鞘)发紫,无光泽,根系发育不良,变成小老苗,发苗慢,抽穗开花延迟,千粒重下降。 3.钾:是三要素之一。 ①作用 促进CH2O的形成与转化,使叶片中糖分向正在生长的器官输送,能提高植株抗病,抗旱及抗冻能力,促进维管束发育,茎秆粗壮坚韧,抗倒伏。 ②与小麦生产的关系 中低田一般不缺K,高产田要补充K肥。 缺K:生长延迟,茎秆矮、易倒伏,叶片尖端发生褐斑,逐渐向下蔓延,下部叶片早期干枯,根系生长不良,抽穗和成熟提早,落黄差,穗小,粒轻,品质劣。 4.微量元素 缺铁:发生失绿现象,脉纹中间的叶肉组织呈黄色,而脉纹为绿色; 缺Mg:叶子起皱或卷起,生育期推迟; 缺Ca:根系发育停止; 缺Mn:叶面有不规则的灰色、浅黄色、或浅褐色的斑点; 缺Zn、Cu、Mo:植株都表现矮小,白化或死亡 缺B:导致雄性器官发育受阻,花粉败育,不能结实。 (二)小麦的需肥量及施肥量 1.需肥量 随自然条件、产量水平、品种、栽培技术而变。 ①一般规律:每生产100kg子粒,需纯N 3kg,P2O5 1~1.5kg,K2O 2~4kg,N:P:K=3:1:3。 ②与品种和产量的关系 不同品种需肥量不同;同一品种随着产量的提高,需肥量增加,而肥料利用率也提高。 ③与生产条件、栽培技术的关系 生产条件好,栽培技术高,单位产量对N、P、K肥的需要量降低,利用率提高,反之则低。 2.施肥量 计算方法 某元素的需要量=土壤当季供应量+农家肥当季供应量+化肥当季供应量 土壤当季供应量=土壤中某元素的速效养分含量(ppm)×0.15(表层20cm土重约150000kg)(公斤) 农家肥当季供应量=农家肥施用量×农家肥含某元素的百分率×当季利用率 化肥当季供应量=化肥施用量×化肥含某元素的百分率×当季利用率 当季利用率:有机肥20~25%,N肥30~50%,P肥15~20%,钾肥50~70%。 施肥量必须大于需肥量,一般N为需肥量的2倍,P肥2~4倍,K肥1.5倍。 (三)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特点 ——返青——拔节期——开花 较少 急剧增加 逐渐减少 出苗到起身:需肥较少,为了使幼苗早分蘖,早发根,培育壮苗,需要适量的N素营养和一定量的P、K营养。 起身—孕穗 茎叶迅速生长,幼穗分化形成,一生吸收营养最多的时期,因此,需要加强N素营养,巩固年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并配合适当的P、K营养,促壮秆增穗、增粒。 从孕穗—成熟 乳熟以前:应有良好的N素营养,以延长上部各叶的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增粒重;保持一定的P、K营养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转转化。蜡熟以前:P、K吸收基本结束,只需维持少量的N素营养,保证正常的灌浆与成熟。 (四)合理施肥的原则 1.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无机换有机,培肥低产田。 2.基肥为主,追肥为辅。麦收胎里富,基肥是基础;年外不如年里,三追不如一底。 3.合理施用化肥 ①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地力、肥料数量等情况,施肥于最大效应期。 ②注意N、P配合,适当配比 ③合理施用底肥,P在土壤中移动性小,有机肥分解慢,一般做底肥施用,N、K肥一般40~50%做底肥。 ④追肥深施、开沟10cm以上,盖严埋实。 ⑤因土壤质地而异,沙土,少吃多餐,粘土,应提前施,多吃少餐。 第四节 小麦的种子萌发、出苗种植技术 一、种子的萌发和出苗 (一)种子的构造 颍果,粒形有棱形、卵圆形、圆筒形、椭圆形等,粒色有红、黄、白、浅黄、金黄等,生产上常分为红皮和白皮两种,种子大小一般用千粒重表示30-60g 。 小麦种子由皮层、胚(盾片、胚芽、胚根、胚轴)、胚乳组成。 (二) 种子的生活力 发芽率:供试种子在规定日期内发芽粒数占总粒数的百分数。 发芽势:在3-4天以内发芽种子粒数占供试粒数的百分数。 休眠: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未能发芽的现象,不同品种的休眠期不同,一般白粒种子休眠期短,红粒长。 (三)种子的萌发 通过休眠完成后熟之后的种子,在适宜的水、氧、温之下便可以发芽生长。 1.吸水膨胀过程(物理过程):库存种子一般含水12-13%,其内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呈凝胶状态,当种子吸水后,变成溶胶状态,体积增大,产生强大的膨压,促使种子萌发。 2.物质转化过程(生化过程) (1)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2)蛋白质、脂肪、纤维素 含N的简单物质。 3.生物学过程:当子粒吸水达自身重量的45-50%时,胚根鞘首先突破皮层而萌发——露白。接着胚芽鞘也破皮而出,一般胚根生长快于胚芽,当胚根伸出种皮长达种子长,胚芽达到种子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四)出苗与生长 子粒萌发后,首先是胚芽鞘出土,它是一片不完全叶,见光后即停止生长,然后从胚芽鞘长出第一片绿叶,当第一片绿叶伸出胚芽鞘2cm时,称为出苗。 第一片绿叶上下宽窄相近,顶端较钝,叶片较小而厚,大小与胚乳的大小直接相关,第一绿叶出现5-7天后,第二绿叶长出。 地中茎 长短与品种和播深有关,播种深则长、浅则短或没有。地中茎过长,消耗种子养分过多,不利于壮苗。 (五)影响萌发与出苗的因素 1.种子的质量和特性(内因) (1)大而饱满的种子萌发出苗快。 (2)种子休眠期。 2.环境条件(外因) (1)温度 发芽:最低1-2℃,最适15-20℃,最高35-40℃。 出苗:16-18℃,6-7天出苗且齐;7-8℃,20-30天出苗,低于3℃播种,一般年前不能出苗。 (2)土壤湿度 萌发适宜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 (3)土壤空气 要求土壤有良好的通气条件。 3.播种深度 3-5cm,过深地中茎过长,消耗胚乳养分过多,苗弱;过浅,表面分蘖过多,蘖不壮不抗旱。 农艺上对麦苗要求的四条标准 匀:小麦植株个体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营养面 积,分布均匀 壮:麦苗植株个体在发育形态上符合最佳标准 齐:植株个体间生长速度相同、相近 全:土地面积与青苗面积之比等于或接近1 二、小麦的种植技术 (一)播前准备 1.确定品种布局; 2.准备生产资料; 3.安排备耕、造墒 (1)浇串茬水(收获前浇),(2)收获后浇水 放大水造墒好于开沟造墒,播前造墒好于浇蒙头水,浇蒙头水好于不浇的。 (二)选用良种 1.冬季较冷的应选抗冻的冬性品种。 2.高产田选耐肥品种,中产田选适应性强的品种,低产田选耐瘠的品种。 (三)种子处理 1.选大粒饱满的种子 2.做发芽试验 3.晒种促后熟打破休眠 提高发芽率,减少病害。 4.药剂拌种,防地下害虫 5.浸种催芽 一般只用于晚茬麦,胚根不要超过种子长度的1/3,播前晾干。 (四)合理施用底肥 底肥的用量及用法(三追不如一底) 有机肥、磷肥全部作底肥,N肥底肥应占总量的30-50%(地力好30%,地力差50%)。 (五)深耕与整地: “深耕一寸,顶上一遍粪”,“耕得深又早,庄稼百样好”。 齐、平、松、碎、净、墒。 (六)播种 1.播期:冬性品种日平均气温15-18℃,半冬性14-16℃, 播种顺序: ①冬性→半冬性→春性; ②瘦地→肥地; ③盐碱地、涝洼地→壤、沙土地;④温度异常时,不要随意更动播种期。适期播种一般6-7天出苗。2.播量 (1)根据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一般“瘦田宜稀,肥田宜密,高产田又宜稀”, (2)播期和品种:播期早的宜稀,冬性分蘖力强的品种宜稀,反之宜密。 推算方法:“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蘖(冬前蘖),以蘖定苗,以苗定籽” ①以产定穗:同一品种一般随着穗数的提高产量增加。 ②以穗定蘖: 高产田冬前分蘖应是计划亩穗数的1.2—1.5倍; 一般田冬前分蘖应是计划亩穗数的1.5—1.8倍。 ③以蘖定苗:根据冬前单株能达到的分蘖数(5-8个)计算基本苗数。 ④每亩播种量(kg) =每亩预定基本苗数×千粒重(g)/(发芽率×田间出苗率×1000×1000) 一般高产田,基本苗8~12万,中产田12~18万,200kg以下产量水平13~16万为宜。这里万可以改为斤,大体进行定量(千粒重50克)。 3.行距 随着产量的提高行距逐渐加大,一般18~25cm,根据地力、品种、播种方式及套种要求适当的调整。 4.提高播种质量 采用机播:播行直,下籽匀,深浅一致(3-5cm),覆土良好,行距稳定。 通过以上措施使冬前苗壮: 叶片肥厚、颜色正常、根系发达,冬前主茎叶片6-7片,单株分蘖5~8个,单株次生根10条以上;年前不旺长,年后不败劲。每亩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1.2~1.5倍,一般田1.5~1.8倍(三大二小五个蘖,十条根子七片叶(主茎),麦叶宽短颜色深,铺在地上不起身) 。? 一、小麦的根系 壮苗先壮根,产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根系。 (一)根的组成、分布和功能期 小麦属须根系,由初生根,次生根组成。 1.初生根 ①组成 主胚根,一条。2-3天以后从胚轴的基部发出第一、二对侧根。 当幼苗第一片绿叶出土后,初生根的数目就不再增加,初生根一般3-5条,饱满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达7-8条。 ②特征分布 上下粗细一致,有分枝、扎根集中,倾于垂直分布种植知识,较深(3米以下),分蘖一越冬生长快,拔节后停止生长。 ③功能期 出苗—拔节,一直到小麦的生育后期初生根都起作用,尤其是旱作麦田。 2.次生根 ①概念:着生在小麦分蘖节上的根,三叶期之后开始由下而上发生,每节发根数一般为1-3条。 伴随着分蘖而发生,有两个发生时期: 三叶—越冬前;返青—拔节。 ②特征分布:粗壮、根毛密集、冬前一般不分支,多生长在20-30cm耕层内,与地表夹角较小。 ③功能期:拔节—蜡熟,开花前后深可达1米左右,到开花期停止生长。 根系发育的好坏、根系活力与延续时间长短,直接关系到地上部的生长与产量形成 n叶出生时,(n-3)叶位的次生根至(n+3)叶出生时才进入功能盛期 种子根在小麦一生中均有吸收功能。其生理活动以5叶期最为旺盛,挑旗期次之,抽穗后开始下降,至成熟期仍有一定生理功能 新生分蘖由该节根以下各层根来提供养分 (二)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1.种子大小 2.土壤水分 适宜为70-80%,适当干旱可促根系下扎,灌水过勤根系表层分布多,不利下扎。 3.耕层深度 关键是犁底层。 4.土质与肥力:粘:细长分支多;沙壤:粗壮,分支少,肥田有利于根系生长。 5.土壤温度,最适16-20℃,最低2℃,高于30℃受限。冬前根系生长与温度成正相关。 (一)叶的种类及构造? 小麦叶的种类有盾片(退化)、胚芽鞘(不完全叶,保护绿叶出土)、分蘖鞘(不完全叶,保护分蘖叶片)、颖壳(变态叶,保护花及籽粒)、绿叶(叶片、叶鞘、叶耳、叶舌)。 同一茎上的绿叶叶片自下而上渐次增长,但最上一叶(旗叶)较其下一叶(倒二叶)为短,叶面积略小,即倒二叶最长,面积最大。 主叶片数,我省一般12-13片,冬前6-7片,春季6-7片,春季叶片数较恒定,冬前叶片数变化较大(播得早,春化时间长,叶片多)。 (二)叶片的功能期 叶片的功能期 指叶片面积达最大后到开始衰退持续的时期。当叶片有30%变黄时,其所制造的养分不能满足自己消耗即进入衰老期。 绿色功能叶,并非随着新生叶片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当小麦主茎6-7片叶出现时,第1-2片叶开始进入衰老期,以后新生叶不断出现,老叶也不断衰老死亡,一般一株上保持功能期的叶片只有4-5片。 2.绿叶功能的分组 根据着生部位,形成的早晚及功能分 1)近根叶片(5-8片),包括冬前1—7片叶和春后第一叶,这些叶着生在分蘖节上,在拔节前定型。 功能:生根、分蘖、培育壮苗。制造的光合产物贮积在分蘖节叶鞘里面供小麦越冬生长用,年后供中部叶片生长及早期幼穗分化和基部茎节的生长。 (2)茎生叶(4-6片) 着生于地上茎秆上的叶片。 中部叶片:拔节—孕穗期间定型、进入功能盛期。指除旗叶和倒二叶以外的2-3片茎生叶。 功能:影响茎秆充实,上部叶片生长发育,穗进一步分化。 上部叶片:包括旗叶和倒二叶。 功能:影响花粉粒的正常发育,开花、授粉和子粒形成,子粒的大小和饱满度。 3、中层叶调控的重要性: 中层叶的光合产物除供应小花及分蘖的生长外,还与基部节间的生长和倒伏关系密切。 n叶叶片伸长≈(n-1)-(n) 叶节间伸长 穗分化与叶龄进程的同步 小麦穗分化与主茎出叶有一定的对应规则,同类型品种较为一致,不同类型品种间主茎叶数少的穗分化开始的早,叶数多的开始的迟。但从小花原基分化期开始,不同品种的穗分化进程趋于一致。小花原基分化期开始于生理拔节期,既倒4叶抽出期(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开始于倒三叶抽出,药隔形成期于倒2叶抽出,旗叶抽出至孕穗期为花粉母细胞形成、减数分裂期及四分体形成 11叶品种: 基部第一节间的物质来源于第7、8叶的光合产物,即中层叶组的第一和第二叶物质的供应,且与第8叶同伸。 第二节间的伸长与充实的物质来源于第8、9叶的光合产物,即中层叶组 的第二和第三叶物质的供应,且与第9叶同伸. 13叶品种? 因此中层叶组不能过大,否则引起基部受光不足,导致第一、第二节间过长. 如何调控? 不施返青肥,氮肥后移:通过早春的低温及减少营养供应来抑制基部节间的伸长。 4、上层叶的重要性 对每穗粒数的影响梯度为:倒2叶〉旗叶〉倒3叶 对粒重和穗重的影响梯度为:旗叶〉倒2叶〉倒3叶 在小麦高产栽培中要适当扩大上层叶的叶面积,并延长功能期,对保花增粒,高产优质都有显著的作用。 措施:施好拔节、孕穗肥 合理灌溉 拔节肥 作用:提高中部叶片功能叶的光合强度,巩固分蘖成穗;提高小花分化强度,缩小小花发育差距,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粒数。 施用方法:倒3叶露尖后 第一节间定长 叶色褪淡 雨后撒施或结合灌水 弱苗,早施,可提前到返青期或起身 群体过大,:迟施或不施。 施用方法 旗叶露尖时;看苗追肥,前期肥料过多、叶片披垂时少施、迟施;叶片过小时早施,多施。占总量的10%左右。 孕穗肥作用:提高最后三片功能叶的光合强度和持续时间;减少小花退化,防早衰;增粒重 (三)叶片的光合作用与产量 1.要提高产量必须合理地加大叶面积,延长功能期 在一定范围内产量与叶面积成正相关,挑旗期LAI最大,此期为5-6时产量最高。各时期适宜LAI为,冬前1左右,起身1-1.5,拔节3-4,挑旗5-6,灌浆4左右。 小麦开花以后的功能期,主要是旗叶和倒二叶,对小麦的产量影响很大(此时光合产物占子粒产量的近2/3—4/5),这时叶面积持续期(LAD)(dm2·日/单茎)与千粒重成正相关。 2.提高光合作用强度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①提高群体光照强度:小麦光补偿点1000米烛光,饱和点2-3万米烛光。 ②提高CO2 浓度。 ③适宜温度( 20~25℃ ) ④适宜水分,小麦叶片完全或接近饱和时,光合较高。 3.减少光合产物的消耗 ①光呼吸消耗 ②暗呼吸的消耗是必不可少的,可提供能量 一般情况下昼夜温差较大,可减少呼吸消耗。 4.提高经济系数,关键是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三、小麦的分蘖成穗 (一)分蘖穗是产量重要构成部分 小麦穗数包括主茎ope体育穗和分蘖穗(一般占30%,高产田50-80%)。 分蘖多是壮苗的标志,健壮的分蘖有利于麦苗安全越冬,单株分蘖多的穗粒数多,千粒重高。? (二)分蘖的发生 分蘖节是由地下部不伸长的节、节间和腋芽紧缩在一起组成的一个节群,是分蘖着生的地方,一般<1cm。 1.发生位置:分蘖节上的腋芽。 2.分蘖的种类:胚芽鞘蘖(只有条件好才发生),?蘖节分蘖? 3.分蘖发生的顺序:在分蘖节上由下而上逐渐伸出。 主茎及分蘖的代表符号: ①主茎 0 ②一级分蘖(从主茎叶腋伸出的)Ⅰ、Ⅱ、Ⅲ…… ③二级分蘖(从一级分蘖叶腋中伸出的)Ip、I1、I2…;Ⅱp、Ⅱ1、Ⅱ2… 每个分蘖的第一片叶是不完全叶,称为鞘蘖(用P表示)。 ④三级分蘖(从二级分蘖叶腋中伸出的)Ip-p、Ip-1、Ip-2……;Ⅱp-p、Ⅱp-1、Ⅱp-2……。第一个三级分蘖也是鞘蘖。 ⑤胚芽鞘分蘖? 一级C?,二级Cp、C1、C2(一般不发生) (三)主茎叶位与分蘖的同伸关系 小麦的各级分蘖的发生与主茎叶出生有一定对应关系,即同伸关系,一般按(n-3)的关系发生。 结论:每个叶龄组的分蘖数是前两个叶龄组分蘖数之和。 主茎叶龄与单株分蘖的对应关系(菲波那奇数列) 主茎叶龄 3 4 5 6 7 8 9 10 单株分蘖 1 2 3 5 8 13 21 34 同伸规律在地力条件,墒情适宜的情况下发生。 不符合同伸规律:某个时期条件恶化。可做为田间诊断的依据。 ①I级分蘖的首叶出现时期与主茎第四叶出现期相同; ②相邻两个级序之间叶片数相差2(如I与IP);同一级序之内相邻两个蘖序之间叶片数相差1(如I与II之间),这种关系不因播种期不同而有改变。 (四)分蘖的消长与成穗规律 1.分蘖消长的一般过程 正常播种的小麦出苗后15-20天开始分蘖,有两个分蘖高峰: ①冬前:占60-70%; ②春季:占30-40%; ③分蘖的两极分化:拔节前后大蘖迅速生长,小蘖开始死亡(死蘖高峰在拔节后5-10天)的过程,到抽穗时,穗数基本定下。 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茎与分蘖在发育时期上的差异;营养分配中心的改变(拔节后主茎的营养不再供给分蘖)。 2.分蘖成穗规律 主茎及冬前低位蘖易成穗 单株成穗数 成穗蘖 2 0,I 3 0,I,II 4 0,I,II,III(0,I,II,IP) 5 0,I,II,III,IP 生产上,一般拔节期有6片叶或以上(包括冬前叶)的分蘖能成穗,4片叶以下的蘖一般不能成穗。 n叶抽出期≈n叶节分化出现根原基≈n-3叶节发根 (五)影响分蘖力的因素和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1.影响因素 (1)品种特性 冬性高,春性低 (2)温度 最适13-18℃,2-4℃生长快,高于18℃受到抑制,因此播得过早分蘖数并不增多。 (3)土壤水分 最适70-80%。 (4)播深 最适3-5cm,过浅、过深均不利于分蘖发生。 (5)肥料 分蘖的发育需要大量的可溶性N和磷,因此苗期施N肥,或氮磷配合作种肥,可促进分蘖。 (6)密度 密度越小,分蘖越多,在相同密度下,窄行条播多于宽行条播,更多于穴播。 2.提高成穗率的途径 达到足够穗数的途径: (1)适当降低基本苗数和改变种植方式(等行距、大小行)。 (2)提高地力。 (3)加强春季肥水管理。 (4)对生长过旺地麦田采取、深耕、断根等方法。 四、小麦的群体结构 (一)群体结构 指群体内个体的数量、生育状况,以及在空间和平面上的分布,包括群体大小、组成,动态变化等。 合理群体结构:指群体的大小、分布、组成、动态等都适合小麦的品种特性及当地的地力条件、生产条件、气候因素等,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的结构。经济有效地利用阳光、地力、达到高产,稳产、低成本的目的。 (二)合理群体结构的内容和指标 1.群体大小 (1)基本苗数:群体发展的起点,以品种特性、地力、播期而定(8-20万/亩)。 (2)分蘖数:冬前分蘖占总蘖数的60-70%,春季分蘖占30-40%,一般冬前蘖苗壮、成穗率高。 (3)穗数:是反映群体大小的最终体现,应根据品种、地力、条件等而定,一般大、中、小穗品种分别以35-40,40-45,50-60万/亩为好。 (4)叶面积系数:是群体结构的综合体现。 冬前 起身 拔节 挑旗 灌浆 1± 1-1.5 3-4 5-6 4 (5)干物质动态变化:挑旗期占总干物质重50%(后期高)。 (6)根系:群体越小,根系越发达;群体大,光照、营养不足,根系弱,容易早衰。后期要求30条左右。 2.群体长相 指群体结构的外观表现,包括叶片大小、挺披程度、叶色、封垄早晚,整齐度等(驴耳形、马耳形、猪耳形)。在叶片大小上,应立促基部叶片增大,控制中部叶片不过大,保持上部叶片适当大。 高产田合理长相: 苗期:麦苗匍匐、分蘖茁壮,呈鸡爪状; 拔节期:叶片青绿,形似驴耳,麦垄似封未封, 透光好; 挑旗—抽穗:远看郁郁葱葱,行垄不分,近看青枝绿叶,可见地面; 开花以后:保持4片绿叶,穗头整齐; 成熟时:落黄正常,一片金黄,若有青绿并发白色则不正常称为青枯。 3.群体组成 指主茎与分蘖、有效蘖与无效蘖,主茎穗与分蘖穗,大穗与小穗的比例等。 4.群体的动态变化 小麦的生长发育是系统的发育过程,其动态变化主要包括蘖数、叶面积系数、植株高度和干物质增长的动态变化,各时期都有一定指标范围,如果该期内达不到以后无法挽回。 (三)群体结构的自动调节 随着基本苗密度改变,分蘖的消长速度而随之变化,层层调节,群体大小趋于一致,以致穗数和产量的差距较小的现象。 基本苗少,单株分蘖多,增加迅速,但总蘖数增加较慢,到达高峰期晚,反之则分蘖期延迟,其它均相反。 不同基本苗的群体冬前总蘖数相差较大,中期较小,后期更小。但从个体发育指标看则相反,差异越往后越大。 在相同穗数情况下,基本苗少的穗子总是大于基本苗多的,产量亦高。 从单株来看,单株具有较多穗数的穗子常大于穗数少的,单株穗数与单株平均穗粒数,穗粒重呈正相关。 群体结构的自动调节,有一定的时间性(出现越早的指标其调节能力越强,蘖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顺序性(分蘖数→穗数→粒数→粒重→产量),而且影响逐渐减小。 另外自动调节有一定的限度,过密或过稀的群体,最终都不会调到理想水平,产量较低,因此自动调节是次要的,主要是人工调节,自动调节是在人工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途径 合理群体结构与地力、肥水条件、气候条件、栽培技术、水平、品种特性有关,其建立途径有: 1.以分蘖数为主(高产田):基本苗较少(10万左右),最高分蘖少(100万左右),分蘖成穗率高(50%以上),通过减少基本苗控制无效分蘖,防止群体过大;通过提高成穗率获得足够的穗数(45-55万),夺取高产。 2.主茎穗与分蘖穗并重(中产田):基本苗20万左右,最高分蘖不超过110万,穗数40万左右,群体不过大,个体发育良好,采用大穗型品种。 3.以主茎穗为主(晚播冬麦田和春麦田):基本苗40万,春季最大分蘖120-150万,穗数55万左右,多采用小穗型品种。 五、冬前及冬季的麦田管理 冬前:出苗——越冬 冬季:越冬——返青 春季:返青——抽穗 后期:抽穗——成熟 (一)冬前及冬季管理的主要任务 1.生育特点:是营养生长时期,长根、叶、分蘖,进入和完成春化阶段发育,营养物质供幼苗生长和贮备。 2.主功方向:苗全、匀、齐、壮、安全越冬,达到计划苗数和冬前蘖数。 (二)小麦单产发展的三个阶段 1.低产变中产(150-250kg/亩) (1)主要矛盾:麦田土、肥、水条件与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不相适应。 (2)主要措施:深耕整地、增施肥料,扩大水浇面积,选用良种,适当增加基本苗,依靠主茎成穗。 2.中产变高产(250-500kg/亩) (1)主要矛盾:群体与个体的矛盾。 (2)主要措施:保证每亩穗数足够,控制群体发展,力促个体健壮。 3.高产更高产(500kg/亩以上) (1)主要矛盾:植株个体内部的一些生理矛盾。 (2)主要措施:通过降低基本苗,控制无效分蘖和合理施用肥水,调控养分的分配和积累运转,协调地上部和地下部,营养和生殖生长之间的矛盾。 (三)冬前及冬季管理的主要措施(第一阶段) 1.寒露(10/上)—立冬(11/上) (1)查苗补种(三寸无苗为缺苗,五寸无苗为断垄):补种时用浸过一夜的种子,在小麦1-2叶期补种。 (2)疏苗:使苗匀,消除疙瘩苗,在4叶期进行为好。 (3)补栽:疏密补稀,注意浇水,踩紧。 (4)划锄:浅划松土,防土壤板结。 2.立冬——小雪 (1)浇好冬水(墒情、苗情) (2)追施冬肥 作用: 满足冬季需肥; 冬肥春用,巩固年前分蘖,延迟春季肥水施用时间,便于控制春季分蘖; 对弱苗可使其转壮。 用量:一般冬前肥占总追肥量20-30%,高产田占20%,已施足底化肥,或土壤肥力较高,群体正常,麦苗生长健壮的麦田,可不追冬肥。 (3)划锄,深耘, a.划锄:弥补裂缝,破除板结、通气,保墒。 b.深耘:改善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深耘增产的原因: 可断老根,喷新根,深扎根,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先抑后促); 对地上部(分蘖等)有先控后促的作用,控制旺长,减少无效蘖,促进有效蘖,提高成穗率; 有松土、透气,增加土根微生物的活动,利于养分转化。 深耘时间:冬前、返青、起身,深耘只能用于壮苗、过旺苗,深度10cm,深耘后要埋实,并结合浇水。 c.:防苗过旺,生长过旺。群体过大的麦田,可在越冬前采用措施,抑制分蘖生长。应在午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伤麦苗 (4)禁止放牧啃青(可减产4.04-51.7%),减少光合面积,延迟穗发育和成熟。 (四)诊断冬前苗情的生物学指标 1.看分蘖增长趋势:亩蘖数为计划穗数的1.2-1.5倍,一般1.5-1.8倍。 2.叶面积系数:11月中旬叶面系数1左右,0.6以下不足,1.2以上群体过大。 3.个体长相:三大二小五个蘖,十条根子七片叶(主茎),麦叶宽短颜色深,铺在地上不起身。 (五)小麦冻害 时间:最易冻死是在返青前期(此时越过冬天,麦苗消耗养分较多,糖的含量降低)。因此,切勿过早浇返青水。 防治方法:主要是培育壮苗,增加体内特别是分蘖节细胞的糖含量。 第六节 茎穗的生长发育与春季管理 一、小麦的茎 小麦的茎由节和节间组成,分为地中茎(根茎),节间不伸长的茎(分蘖节)和地上部伸长的茎(4-6节多为5节),其功能主要是支持、运输、贮藏作用,还有一定的光合作用。 (一)茎的形成与生长 茎节原始体在起身期(二棱期)开始伸长,具有顺序性和重迭性,到开花期茎节停止生长。 长度:基部第一节间最短,穗下节间最长,占茎长的40~50%。 粗度:基部第一节间较粗,二、三节间增粗,穗下节间又细。 厚度:基部第一节间较厚,向上变薄,同一节内基部较厚。 动态变化:茎秆的生长包括节间的伸长、增粗(茎壁增厚)和充实(单位长度的增重)三个过程; 节间伸长开始于二棱始期(生理拔节),每个节间基部有居间分生组织,其细胞分裂和体积的增大使节间不断伸长和加粗; 每个茎节的生长都经历开始慢、中期快、末期又慢3个波浪起伏阶段。 N节间处于伸长期,其下位节间已伸长,上位(N+1)节间开始伸长 开花后节间伸长活动停止,株高固定。 茎秆的生长速度,以抽穗至开花的增长量最大,拔节至抽穗次之,开花至灌浆最少 抽穗后,随着茎秆贮藏性物质开始分解并向穗部转移时,茎秆重量开始下降。 (二)茎与倒伏 保持一定的株高是小麦营养生长旺盛的表现。株高越高越不抗倒伏,特别与基部节间有关,第一节间大于5cm,第二节间大于10cm较易倒伏。 1.倒伏的原因: (1)根倒状:根系发育不良所致,特别是浇水后易从基部倾斜歪倒,对产量影响不是很大。 (2)茎倒状:基部一、二节间折断,主要是由于: a.群体过大,拔节时光照恶化,营养物质积累少,机械组织不发达; b.水肥施用不当,使基部节间徒长、伸长; c.外力因素(风、雨、雹等灾害性天气) 。 2.解决倒伏的途径 (1)深耕细作,加深耕层; (2)选用秆强抗倒的品种; (3)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改良拔节前后的光照条件; (4)合理追肥浇水,避免基部节间过长。 (4)增施P、K肥料,促进根系及茎的发育。 (5)起身期喷50%的矮壮素200倍液每亩50kg(旺苗) (6)后期浇水时。有风不浇。 嫩的小麦茎倒伏后,能使小麦背地性折起,弥补倒伏的损失,因此前期倒伏损失较小,后期损失较大,蜡熟以后倒伏的茎失去曲折能力。 二、穗的形成及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 (一)幼穗分化阶段的特点 1.幼穗分化的开始意味着小麦春化阶段的结束,进入光照阶段,同时抗寒力逐渐消失,光照阶段结束于♀、♂蕊原基形成期; 2.幼穗的分化标志着由营养生长转为营养、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3.幼穗分化处于器官的多向生长过程中,根、叶、蘖、茎、穗、花全面建成,各器官矛盾变得复杂。 (地上部和地下部并生;根、茎、叶、蘖、穗并生;有效大蘖、无效分蘖并生;中部叶与上部叶片并生;茎节的伸长与加粗并生;主茎穗与分蘖穗并生。)? 4.幼穗分化期间麦田群体特性日趋增强,叶光系统,根土系统基本建成,此期貌似平静的麦田,正在进行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5.幼穗分化期间代谢体制由叶、根扩大面积为主,转向干物质积累贮藏为主。 (二)穗分化过程 麦穗是茎尖生长锥经过一定的质的变化而分化形成的。 1.伸长期 5.小花原基形成期 2.单棱期 6.雌雄蕊原基形成期 3.二棱期 7.药隔形成期 4.护颍原基形成期 8.四分体形成期 (三)顶端小穗的形成和每穗小穗数的关系 顶端小穗是在幼穗分化进入小花原基形成期,由幼穗生长锥先端一组3-4个苞叶原基和小穗原基发育而成。 顶端小穗的形成标志着小穗数目不再增加,小麦的顶端小穗形成,构成穗的有限生长方式。 (四)群体穗分化的差 1.与主茎穗分化比较,分蘖开始分化晚,时间短,蘖位越高越明显; 2.在拔节前有效大蘖发育较快,有赶主茎的趋势。 3.相邻分蘖的穗分化相差一期( 0.二棱,I.单棱,II.伸长); 4.进入拔节期主茎和大蘖穗分化进程基本一致。 (五)小穗和小花分化的差异及不平衡性 1.小穗的分化顺序:中下部→中→中上部→基部→顶部; 小花的分化顺序:不同小穗的同位小花,中部→上中部→中下部→顶部→基部;同一小穗内的小花由基部向上顺序分化。 因此,不孕小穗常出现在基部和顶端,顶部小穗小花能结实但较少,基部小穗小花常不育。 2.小穗小花的退化 (1)退化位置:小穗的退化发生在穗的两端,退化程度基部大于顶部;同一小穗中退化小花发育在小穗上位,越居上位退化程度和可能性越大。 (2)退化时间 a.从药隔分化后期到减数分裂前二天,退化量占总退化量的10%左右; b.从药隔形成至四分体分化期,退化量占总退化小花的85%左右; c.开花后至籽粒灌浆,约占退化总量的5%。 前期退化的小花多是发育不完全的小花(发育到一定阶段停止发育),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而后期退化的小花多是发育完全的小花,如改变环境条件是可以结实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后期(药隔以后)的栽培管理,减少小花的退化,提高结实率。 (六)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 每穗小穗数多在13-18个,每小穗有3-7朵小花,共计80-120朵,一般结实20-35粒,每小穗结实2-3粒(退化)。 争取穗大粒多的途径,不是主要靠增加每穗小穗数和小花数,而主要是在一定小穗小花的基础上防止小穗小花的退化,最大限度提高结实率。 1.以促为主 增加肥水等措施促进小花的发育,适合低产田。促分蘖,促壮苗,增穗数,同时促进穗大 把有限的化肥施在冬前和返青期。 2.以保为主 在每穗具有一定的小穗数和小花数的基础上,保花保粒,适合中产田以及中产变高产的麦田。 在有机肥较充足,肥力较好,冬前麦田较壮的基础上,把肥料一次施在起身—拔节,既保证足够的亩穗数,又促进穗粒数的提高。 3.促保并重 既促小穗小花又保花保粒。 (1)适合弱苗。若追肥量多,可前期施用促苗壮拿穗数,到♀、♂蕊原基形成—药隔期再施肥以保花。 (2)适于高产—更高产田。对基肥足苗壮田块冬前少或不施肥,到起身期施一定量的化肥,以促小穗和小花,至花隔期施肥保花。 三、麦田的春季管理(返青—抽穗期间) 春季管理是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可弥补冬前的不足,或控制冬前的过旺。 根、茎、叶、穗并进 肥水施用较多,是争取穗大、足,壮秆不倒的关键时期。 主要管理任务( “三促、二防” ):促早返青、早生长、培育壮苗,促蘖增穗、提高成穗率,促穗大、壮秆;防晚霜、防病虫害。 (一)返青期 1.生育特点和主攻方向 植株生长缓慢,分蘖、根系继续生长、幼穗开始分化(伸长、单棱期)。 主攻方向:以协调地上部与根系生长的关系,促进根系生长为中心环节。 高产田:促根控蘖,提高成穗率;中产田:促根、适当促花、保证穗数; 低产田:促根、促花、增穗。 2.管理措施 (1)、划锄ope体育、深耘 (2)返青肥 效应:增加春季分蘖,巩固年前分蘖,相应增加苗穗数;促进中部叶片增大和基部节间拉长。 合理施肥:此肥对弱苗转壮,增加亩穗数有利,因此晚茬、弱苗及旱薄地应抓住土壤反浆的良好时机趁墒追肥,对高产田一般不施此肥,以免造成群体过大,郁蔽倒伏。 (3)返青水 应根据土壤墒情、地力、温度、苗情等确定浇否,土壤保水力强、墒情好,春季气温较低,浇此水减产,相反则增产。 始浇于0.5cm地温稳定在5℃时,如果墒情很差(<55%),而当地春寒危害小,可以适当提前到4℃时浇, 浇水顺序:先浇土质松散渗水性好,地势高,墒性较差,苗情较好的麦田;后浇低涝、粘重、墒情较好、苗情较差的麦田。 注意:遇寒潮立即停浇,特别不要浇在冻头上(寒潮刚来时)。 (二)起身—抽穗(起身—拔节—挑穗—抽穗) 1.生育特点及主攻方向 植株生长量迅速增加,春季分蘖接近结束,相继开始两极分化,茎节开始伸长; 植株的生长发育中心发生变化,分蘖之间由相互交流→相互独立,养分运输中心逐渐由根转到茎、秆和穗上, 是决定群体结构的重要时期,对水、光、温、营养等要求较高。 主攻方向:协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在争取穗足的基础上,主攻壮秆大穗、提高成穗率。 2.管理措施 (1)起身期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①肥水效应: 作用在分蘖高峰后(分蘖高峰在起身前后),一般不增分蘖数。 促进分蘖成穗,提高成穗率; 促进四、五叶(倒二、三叶)及旗叶增大; 促二、三、四节间伸长; 促小穗、小花分化。 ②肥水管理(因地因苗合理施用): 丰产田壮苗,冬前群体适当,肥水较足的麦田,改返青水为起身水较好; 地差有脱肥趋势的地块(中产田)应早施(二棱初)提高成穗率; 肥地具有旺长趋势的麦田(高产田)应晚施(二棱中、后期)以免穗数过多,中、上部叶片过大,基部节间过长,过早封垄而导致倒伏。 (2)拔节期肥水管理 ①肥水效应: 延长旗叶和其它叶片的功能期,减少不育小穗、小花数、提高穗粒数; 促进第五节间(穗下节)伸长、对旗叶略有促进作用。 ②肥水管理: 群体较小,叶色黄、叶片小,生长较弱的麦田,早施拔节肥水; 群体适中,叶片出现正常的退淡过程,麦苗较墩实,可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第二节间开始伸长时施肥浇水; 群体大,叶色浓绿,叶片大而下垂,要推到第二节间显著伸长,旗叶伸出展开时浇水施肥。 (3)挑旗期的肥水管理 ①肥水效应: 延长灌浆期绿叶时间,提高光合强度,增加千粒重; 促进花粉粒的正常发育,减少小花退化数,提高结实率和穗粒数。 ②肥水管理 此期是水分临界期,遇旱一定要浇水,一般大田此期不施肥,有缺肥表现的麦田,可补施少量氮肥(10~15公斤硫铵/亩)。 总之春季管理是麦田管理的重要时期,此期是产量形成的基础,穗数的多少,穗头的大小,粒数多少,都在该期形成确定,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不同麦田苗情,重点抓好春季管理: 高产田:应以稳住穗数减少无效分蘖,防止群体过大, 改善光照条件,争取穗大、多、重为主攻方向,肥水重点放在起身—拔节期间,三种情况: ①总分蘖偏多,轻起身、重拔节; ②总分蘖适中,二者并重; ③总分蘖少,重起身,轻拔节,并适当注意冬肥和补挑旗水。 一般大田:以争取达到足够的亩穗数为主,兼顾促穗大,追肥重点在返青后一起身前,适当抓冬肥补拔节、挑旗肥水。 低产田:应主要抓穗数,追肥重点放在返青期。 春季主要病害 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疽病,华北、西北、西南等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感病后,初呈退绿色的斑点,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疮,长椭圆形,在叶片上排列成条状,与叶脉平行。到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面的条状疮斑。 发生条件:饱和湿度(结露、降雾、下雨);感病品种、病菌量大。 防治方法: l.选用抗病品种 2.消灭当地早期菌源 从秋苗开始发生到第二年春季流行为害,要经过一个很长的点片时期,这时发病中心明显易查,可及早摘除病叶深埋,并用药剂喷洒周围l-3米内的麦苗。 3.加强栽培管理 在秋苗容易发病的地区,应避免过早播种;合理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多,并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 小麦叶锈病 叶锈病的为害仅次于条锈病,但其发生较条锈病更为普遍。 症状:初起是在麦叶和麦秆的表面出现退绿的斑点,以后长出红褐色的夏孢子堆,最后形成黑色的疮斑。 小麦叶锈病病 叶片上夏孢子堆 发病规律: 叶锈病菌较耐高温,华北平原可在自生小麦苗上发生越夏,成为当地冬前麦苗的主要菌源。 发生条件:越冬菌源的数量、春雨的多少和入春后气温的高低等。其中春季3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温度、雨量最为关键。 ?防治方法: l.农业措施 选用抗叶锈良种;麦收后及时消灭自生麦苗 和杂草,以减少越夏菌源。 2.药剂防治 小麦白粉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 发病规律:? 流行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适宜的环境条件。 密度偏大、施氮肥过量、田间湿度大、倒伏 该病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出现发病中心,4月中旬后随气温逐渐回升,病株率迅速增加,在适宜的条件下导致大流行。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 2.药剂防治 一、籽粒的形成和提高粒重的途径 (一)开花 抽穗后2~5天开始开花,持续3~6天(单穗)或6~7天(大田)。 一天内两个开花高峰:上午9~11时,下午3~6时。 开花期新陈代谢最旺盛,需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是一生中耗水量最大的时期,对水的敏感程度仅次于四分体期,开花以后,地上和地下部营养器官停止生长,开始衰老,茎叶干物质开始降低。 (二)籽粒形成灌浆和成熟 从开花受精到子粒成熟经历30~38天时间,其光合产物形成,调运聚积,固化的过程包含着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 小麦粒重的形成过程 (三)提高粒重的途径 1. 增加籽粒干物质的来源(增加源) 2.扩大籽粒容积(扩大库):籽粒容积(长、宽、厚)与子粒形成过程中胚乳发育有密切关系。注意保持适宜的N和水供应。 3.合理施用肥水,促进CH2O的合成和运转,提高灌浆强度,延长灌浆时间,后期喷KH2PO4能提高粒重,抗干热风。 4.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防早衰,干热风和倒伏及收获不适当造成的损失,防病虫灾害。 5.蜡熟期收获(减少干物质消耗),过晚干物质不再增加而呼吸作用仍很旺盛。 二、麦田的后期管理:(抽穗—成熟) (一)生育特点:营养生长达到高峰,开始衰退,根系生活力下降,绿色面积日益减少,体内营养物质迅速地向子粒输送,子粒重逐渐增加,生长中心转移到子粒,是形成子粒产量的重要时期。 (二)主要管理措施 可概括为二保三防:保根、保叶、防止早衰、防止病虫害和防止倒伏(促进有机营养的制造积累,粒多,粒饱、粒重)。 1.合理浇水 田间持水量65-85%,浇水时间、次数视土壤墒情、质地、苗情而定。 有水浇条件、土壤保水力一般可浇三水: ①抽穗 减少子粒退化; ②开花后5-6天浇 保证灌浆期间用水; ③开花后20天浇 灌浆高峰用水。 有水浇条件、土壤保水力强,只浇两水 ①抽穗 ②开花后10多天 只能浇一水的地块,在开花后10天左右浇为好。 麦黄水:小麦在灌浆后期,将转入蜡熟阶段的灌水,对防干热风,套种下茬作物有利。 2.根外喷肥:根下追肥终止于挑旗期,后期采用根外喷肥。 缺N:喷1-2%尿素(硫铵);缺P:喷3%普钙浸出液; 150斤/亩缺K:喷KH2PO4500倍. 3.加强病虫害防治 4.防止倒伏(有风不浇水) 5.麦田套种玉米,麦收前7~15天套种;套种花生麦收前15-20天。 6.适时收获,收后晾晒 蜡熟末期收获产量最高,收获后晾晒一段时间再脱粒可提高千粒重0.5~2.8g。 小麦赤霉病 一、症状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枯、基腐等症状。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在高湿条件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小颗粒。 二、发病因素 品种的感病性及易感病的生育期,不同的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大。扬花期最感病,抽穗期次之 发生条件: 抽穗后15~20天内,15℃以上暖湿连阴雨日数超过50%以上,病害有可能流行。 麦田偏施氮肥,使植株贪青晚熟,生长过分茂密,通风不良,易发生。 田间温度高,露水多,有利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 因地制宜选育和推广抗耐病性良好、优质的良种; 2. 采用农业防治措施 改善小麦生长环境和提高抗逆性; 3. 适时适量的药剂保护 扬花期间喷药保护是防治穗腐(枯)关键的措施; 首选药剂是多菌灵及硫菌灵(托布津)、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效果达80%以上; 4. 抢时机及时收割、脱粒、干种入仓. 小麦腥黑穗病 一、症状 常整株麦粒变成菌瘿,有时仅部分麦粒受害。病麦粒较健壮粒短而胖,初为暗绿色,后变成灰白色,外被一层灰褐色薄膜,有鱼腥恶臭。 二、发病因素 ????属于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 侵染来源有三种:种子带菌,土壤带菌,粪肥带菌。 三、发病规律:小麦腥黑穗病属系统侵染型病害,即苗期侵染,后期呈现症状,1年只侵染1次。种子带菌是ope体育传播的主要途径。凡是能推迟小麦出苗和降低小麦抗逆性的所有因素,均能加重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 四、防治方法: ?l.搞好植物检疫,不从病区调运种子。 2.选用饱满、高产、抗病品种,适时足墒下种,施足底肥,促苗早出土。 3.药剂防治。 小麦散黑穗病 一、症状: 主要发生在穗部。最先抽出的病穗,外面包有一层薄膜,不久自行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大部分病穗整个变为黑粉,也有少数小穗仍为健全,留在穗子的上半部。病株比健株稍矮,但抽穗略早。 二、发病因素: 典型的种传病害。 扬花时,病菌的冬孢子随风传到健康穗上,侵入并潜伏在种子胚内。当年病穗发生轻重与上年小麦扬花期雨水多少呈正相关,雨水多重,反之则轻。 三、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抽穗前注意检查并及时拔除病株进行销毁,种子田远离大田小麦300米以外。2.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石灰水浸种(用生石灰1千克加清水100千克,浸麦种60-70千克,注意水要高出种子10-15厘米。浸种2-4天,摊开晾干后备播) 。3.药剂拌种 水稻 (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 中国水稻生产概况和分布 面积最大的省(市)依次是湖南、四川、江西,均在4000万亩以上。 单产最高的是辽宁,平均亩产518kg。 (三)普通栽培稻的类型 普通栽培稻 粳稻 籼稻 早、中、晚 早、中、晚 水 陆 糯 粘 一级粳籼稻二级早中晚三级水与级糯与粘五级栽培种 品种 1、栽培稻分为籼稻与粳稻两个亚种 籼稻与粳稻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两个亚种,籼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平原,粳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及以南的高寒山区。 籼稻 粳稻 叶: 叶宽、色淡、毛多 叶窄、色浓、少毛 芒: 无芒或有短直芒 多有芒 、芒略弯曲 粒形: 扁长 短圆 分蘖: 较强 较弱 脱粒: 易 较难 后熟: 较弱 较强 耐寒: 弱 强 耐旱: 较弱 较强 耐肥: 较弱 较强 耐阴: 较弱 较强 抗病: 较强 较弱 2、早、中、晚稻 我国的水稻南起海南三亚(北纬18°),北至黑龙江黑河(北纬52°),如此广泛的纬度分布,造成水稻对温度和光照反应的多样性变异。 每一亚种根据生育期长短又分为早、中、晚稻三大类,是水稻适应不同光照条件产生的变异类型。 凡全生育期(播种一成熟)125天以内的叫早稻,125—150天为中稻,150天以上为晚稻。 早稻:早稻的感光性极弱或不感光,只要温度条件满足其生长发育,无论在长日照或短日照条件下均能完成由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换。 晚稻:晚稻对日照长度极为敏感,无论早播或迟播,都要经9~10月份秋季短日照条件的诱导才能抽穗。由于晚稻的成熟灌浆期正值晚秋,昼夜温差较大,稻米品质比较优良。 中稻:一般在早秋季节成熟,生育期介于早稻和晚稻之间。多数中粳品种具有中等的感光性,播种至抽穗日数因地区和播期不同而变化较大,遇短日高温天气,生育期缩短。中籼品种的感光性比中粳弱,播种至
2022-2023年度二级建造师之二建建筑工程实务易错题库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docx
202009四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自制收纳盒(两课时)》-精排本.docx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